清军的实力如何?为何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

甲午海战清军为何不堪一击?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公元1894年,在我国黄海附近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打了一场大仗,虽然此时的清朝经常饱受列强欺负,可是放眼当时的世界来看,清朝也属于一个强国,而日本在当时的西方列强眼里,也属于“未开化”,在开战之前,西方列强很多的都是将宝押在了清朝身上。

可是最后的结果却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居然输给了日本海军,而战后日本也凭借清朝的赔款最终进阶成为世界列强,很多人将甲午海战的失败归咎于清朝的不堪一击,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

战前对比,清朝和日本

公元1840年,“天朝上国”的美梦终于在道光时期被揭开了,在这之前当了几千年的世界老大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被列强给摁在地上摩擦了,当清朝还在用弓箭战马和人对决之时,西方列强早已进入了热兵器时代。

当然了,挨揍归挨揍,清朝也是吸取了一部分教训,在此以后以恭亲王为首的大臣对清朝进行了一次“手术”,这就是著名的洋务运动,当时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从根上认识到问题,清朝的失败不单单是技术,更主要的是思想,当西方列强早已经脱离了封建社会,而清朝却还在“家天下”的思想之中。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臣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历史称其为“洋务运动”,而在1888年,著名的北洋海军成立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象征着中国海防力量更进一步。

到这我们暂时把目光从清朝这边移开放到彼时的日本身上,从这个民族的特性来说,他一直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国家,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对当时的中国有觊觎之心,在“白江口之战”中大唐殷实的国力给了日本一击重创,从此心甘情愿地给做“小弟”,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明朝末年。

可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不但清朝的大门被大炮给轰开了,在当时日本的大门也被列强的炮火给轰开了,和清朝一样,日本自此之后也决定向西方学习。

但是比起当时的清朝来说,日本学习得更彻底,他不但学习了西方的技术连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也一并学去了,当清朝还沉浸在“家天下”的观念之中,日本则因为制度上的先进渐渐开始超越了中国。

而且当时的日本也再一次露出了獠牙,在甲午之战爆发前,打算以朝鲜等地为根基然后一步步蚕食中国,当年的朝鲜总督袁世凯看破了日本的这一层图谋,可惜的是未被采纳,最终朝鲜被日本吞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同时与清朝的改革相比的是,当时的日本在思想上也很彻底,当慈禧太后还在为生日宴会和海军装备而纠结之时,日本明治天皇带头节衣缩食向西方列强购买军舰大炮,而民众踊跃捐款。

在甲午海战开战之前,两国的差距就已经显露了,我们就从这个装备之上就可以看出:

北洋海军共有军舰78艘、日本海军共有军舰31艘;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鱼雷艇数量同,都是24艘,日本海军还拥有武装商船4艘;北洋海军舰船总排水量8万余吨,日本海军舰船总排水量近6万吨.。

从整体上看,北洋海军的规模远大于当时的日本,这就说明了当时清朝在国力上还是远远超过日本的,可惜的是虽然数量上清朝占据优势,可是无论是质量还是武器之上,清朝差的都不是一星半点。

因为清朝在数量上虽然占据优势,可是当时北洋海军的舰船大部分都是老旧舰船,在甲午海战开战之前,清朝已经有将近7年没有换装备了;而在1890年,日本才刚刚又订购了一批装备。

而在吨位之上,当时的日本1000吨以上的舰船有22艘,而清朝却只有10艘,虽然巨大吨级的舰艇数量比日本多一点,但作为主要作战力量的大中型舰艇在数量、质量上都逊于日本。

从技术装备上来看,此时的清朝已经是远远落后于他们曾经的“小弟”了,可以说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军事思想上的落后

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之中,这场战争仅仅持续了4个半小时就宣告结束,在开战之初,作为当时清朝巨无霸的镇远和定远以雁形阵的方式攻击日本联合舰队的后方船舰。

可是就在战斗开始一小时之内,作为主力的定远舰就遭受了重创,而甲午海战的指挥丁汝昌因而受伤,这一下子就让处于黄海海战之中的各部队没了主心骨,在之后的战斗之中开始各自为战,而在兵法上来说这就属于“兵家大忌”,因为这有利于日本的各个击破。

诚然,在甲午海战之中,清朝的将士们很英勇,比如当时致远舰的管代邓世昌,在下午三点的战斗之中,定远舰遭到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围攻,一时之间情况岌岌可危,于是乎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致远舰主动帮助定远舰扛日本联合舰队的炮弹,定远舰一时之间幸免于难,可是致远舰却凄惨了,他的装甲厚度本身就不及定远舰,最终被打了个七零八落。

在日本的疯狂进攻之下,致远舰各处船身进水,为了报效国家,邓世昌决定发动自杀式攻击向吉野撞过去,可是一颗鱼雷连给邓世昌自杀的机会都没有,最终致远舰陷入了危急。

而致远舰的沉默把后方济远舰的管代方伯谦吓傻了,立马带着济远舰撤退,这一下子直接让北洋海军的侧翼暴露给力日本联合舰队,此时天平开始向日本方面倾斜了。

而日本决定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攻击两艘巨无霸镇远、定远。

在甲午战争之中,日本方面的战术虽然称不上多高明,可是相比而言清朝却更加是一团糟,在当时清朝虽然购买了西方的舰队,可是战术思想还从未跟上,这就好比民国时期的“德械师”,有行却无其神。

从洋务运动开始,清朝在见识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之后,加大了对海军的投入,在甲午海战之前,清朝总计投入了白银7000万两,而同时期的日本只有3000万两。

然而虽然如此投入,可是清政府的腐朽注定了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885年,清政府创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可是按照清朝自己的传统,这里面的官员大部分都是旗人,从大臣到部院,根本无一人精通海军的业务和知识,这就是典型的外行指导内行”。

而在后期运作之中,这个部门更是漏洞百出,由于当时清朝内部山头林立导致海军部门实际效率低下,海军的军饷迟迟发不出来,而舰船更是迟迟得不到更新,在这个时代舰船服役达十几年的比比皆是,然而在那个时代技术可以说是一天一个变化,你和别人相比落后几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而除了这两项之外,如何管理北洋海军,如何训练海军更是一窍不通,比如海军舰队之间如何协同作战,陆军和海军之间如何形成密切配合的作战体系,这都没有良好的决议。

而相反,当时的日本则在海军建设上付出了很多,当时日本则在海军建设上付出了很多,当时日本的海军省除了大力购买炮舰之外,更是对海军省的建设下了重力气,学习当时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从内部对体制进行多达23次改革,而对内也有一套培训机制。

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气之下,形成了两种差异:当时的日本在海军建设方面也并不成熟,所以很多地方也有些杂乱无章,但是比起清朝当时更不科学的训练方式,日本的显得比较井然有序了。

在甲午海战之中,虽然清朝海军将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歌,可是大清王朝却是江河日下,最终世界第六的北洋海军遭受了重创,甲午战争高额赔款又一次压倒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