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北魏王朝分崩瓦解,真的是汉文化造成的吗?

你真的了解北魏王朝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524年,北魏的戍边六镇玩了一把大起义,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六镇军变,或者叫六镇之乱。之后又过10年,庞大的北魏帝国分裂成了东魏、西魏,延续了148年的帝国,分崩离析。

对于这个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国人对它的感情很复杂:它是一个严重汉化的帝国,它是一个存在了148年的王朝,但它毕竟是一个“胡人”政权。

而对于它的灭亡,更有学者称,这最大的锅,必须“汉化”来背。

一、什么是汉化?

汉化要不要背锅,首先得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汉化?

关于魏孝文帝迁都汉化的事儿,咱小学历史课本就学过,而课本上关于他汉化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改汉姓、穿汉服、用汉制、说汉话,以及胡汉通婚。

这看起来,不就是“移风易俗”嘛。但其实——这都很表面。

真正的汉化很硬核:

首先,是政治制度。所谓政治制度,就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上层建筑。中原文明,之所以能在北方民族强大的武力压制下,始终屹立不倒,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政治优势。

因为“活久见”嘛,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各条路都试过了,艳艳鲜血和烈烈长烟,最后总结出了东亚区域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制。只有这套制度体系,才是最适合时代发展的。

也就是说,自打与中原文明接触,鲜卑人就已经在学中原文化了。

而魏孝文帝,也不过是更进一步,把家乡老土话放弃调,全部改说“官方普通话”!

其实用脚趾头想也知道:放着千年历史的文明不利用,却非要守着自己连文字都木有的破文明,有什么意义?

至于什么汉礼、儒学、通婚、改姓,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接受中原文明文化遗产,融入中原文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总的说来,想要长治久安,汉化是鲜卑人入主中原的必然选择,无论慕容鲜卑还是拓跋鲜卑——都一样。

但是,我们知道,魏孝文帝的改革,难称完美。有人说,也正是他的改革,埋下了北魏覆灭的种子。

这其实,源于北魏全盘继承了魏晋时代的士族政治,这种体制之下,选拔人才——看出身。世家大族永远是世家大族,而寒门子弟想跨阶层实现飞跃,那是难比登天!但这种制度,前代的魏晋已经用生命终结来说明——它不行。

因为,绝对的权力,诞生绝对的腐败。

魏孝文帝盲目照搬门阀大族制的结果,就是传统士族的权力愈发膨胀,最后门阀大族和一些鲜卑贵族掌控了北魏帝国,而很多低层鲜卑人甚至一些老贵族,则被边缘化。

这些边缘化的老油条后来组成了一个反政府组织“北方六镇”,而这成了北魏分崩离析的第一推手。

四、彻底鲜卑化行吗?

那么,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彻底让汉人鲜卑化,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嘿,这个根本不用假设。北齐老高家,就是一把“开倒车”的老司机。

老高家,就出身于曾经造反的鲜卑六镇。而且老高家的人,由于久居边塞,长期和鲜卑人混在一起,他们成了鲜卑化非常彻底的汉人。

举个例子:北齐继承的是从北魏分出来的东魏,此时距离北魏汉化已经一百多年了,大部分鲜卑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祖上姓啥了,平时也早就讲汉话了。可是老高家的高欢,就觉得鲜卑人才是上等种族,强烈鄙视汉人。甚至于他掌权之后,要求朝臣使用鲜卑语交流(除了老高家的异类——高昂)。

在政治制度层面,“鲜卑化”的高欢,严重依赖北方六镇,实行的则是军事强人统治。汉家的礼法、制度,也被老高家废除的七七八八,老高家杀人从来都是只凭喜好,不问理由,老高家的臣子们,每上一次朝堂,都要战战兢兢好半天,真不知道哪天就要脑袋搬家。

这历史倒车开的吧,甚至连老高家自己都没法平安驾驶:高欢的儿子辈互相杀成一锅粥,孙子辈又杀成一锅粥。

本来从东魏那里继承来的产业也不小,可是自打强行鲜卑化之后,老高家在自废武功方面,简直就是不遗余力,最终被北周成功反杀。

五、持续汉化的北周

相比之下,与北齐长期对峙的北周,则正好走了另一条路——持续汉化。

北周继承的是西魏,可无论是西魏还是北周,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继续汉化。

西魏掌门人宇文泰,也是出身北方六镇,但他与高欢正好相反——他是严重汉化的鲜卑人。

宇文泰与高欢,之所以有这样的截然分野,在于宇文泰起家的时候,实力不如高欢,想争天下,那就得团结力量,而宇文泰正是在这过程中,尝到了关陇大族的甜头。他不但重用汉人、汉制,甚至于还在魏孝文帝的基础上,玩“深化改革”。

比如关陇大族出身的苏绰提出:一清心、二敦教化、三尽地利、四擢贤良、五恤狱讼、六均赋役的“六条诏书”,宇文泰就欣然接受。尤其其中擢贤良一条,分明是在向曹操的寒门政治靠拢。此外,宇文泰和他儿子宇文邕还彻底废除了“奴隶制”:以前西魏打仗虏掠的人口都是个人财产,但在北周这里,则统统释放为平民。

这样的政体,与东方宿敌北齐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

也正因为此,北周相比北齐,才有了后发优势,最终反杀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