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朱由检去世后,他的尸首是怎么被安葬的?

崇祯帝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明朝三个世纪的风云变幻里,要论很有“教育意义”的历史画面,那当属“崇祯下葬”。

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二日,攻破北京已经三天的农民军“大顺皇帝”李自成,终于在煤山上找到了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尸首。而后李自成命人将崇祯尸首拖下煤山,与周皇后(崇祯帝皇后)的尸首一起在东华门示众。北京城的大小官民们,也因此看到了崇祯帝夫妇的“最后一面”:崇祯帝尸身以发覆面,还赤着一只脚,全身衣服凌乱,场景十分凄惨。

倘若再参考下崇祯帝尸首被发现时,袖子里那张写着“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的字条,脑补“东华门示众”的画面,现场的一幕,堪称凄惨到家。

但比这“凄惨一幕”更有教育意义的,首先就是东华门外,那些“围观崇祯”的京城官员们的反应,理论上说,崇祯帝几天前还是“天子”,再怎么着也得有点感情。可东华门外的官员们,态度却是十分冷漠,基本就是看几眼就匆匆走人。最后还是李自成的士兵看不过去,找来了两个卖衣袜的小贩,给崇祯帝夫妇穿戴好,这才叫这位亡国之君“走得整整齐齐”。

至于看热闹的“前明官员”们呢?除了兵部主事刘养贞哭了一场外,其他人,却都是清一色的冷冰冰,更不如北京城的老百姓们“长心”。第二天,许多百姓聚集在东华门外痛哭,请求安葬崇祯夫妇。李自成这才顺水推舟,拨了两口棺材将崇祯帝夫妇入殓。之后直到四月初三下葬,前来吊唁的前明官员,也只有寥寥几人。

而到了四月初三下葬时,崇祯的“后事”,更是“冷”到家。虽然李自成下令以“帝王礼”安葬崇祯,但是北京城里的前明官员,这些不久前的“崇祯臣子”,态度可不止是“冷淡”了。现场简直“百官无一执绋者”,全都躲得干干净净。只有顺天府尹奉命雇了三十六名役夫,把崇祯夫妇抬到昌平的田贵妃墓安葬,期间还因为大顺政权拨款不够,连工钱都没给足,幸亏当地乡绅们凑了“三百四十千钱”,才叫崇祯夫妇入土为安。

这整个过程里,昔日受尽明朝国恩,特别是受尽崇祯“皇恩”的那些高官大臣精英,乃至王公贵族等“实在亲戚”们,统统没露面。

那他们在忙什么?除了少部分人自尽殉国外,大部分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前程。就以崇祯帝生前无比器重的太监们来说,虽然也有王承恩这样“陪死”的,但大部分太监,都是纷纷找李自成卖身投靠。还有机灵的太监,早早把皇宫里各位嫔妃们的“资料”编订成册,送给李自成“备选”。但对这类殷勤,李自成却不感冒,皇宫里的数千大小太监,大多被李自成打了出去。昔日明朝人谈之色变的东厂,也被李自成顺手铲了个干净。

但比起太监们的这些丑态来,王公贵族大臣们的表现,那更是好不到哪去。

崇祯在位的最后几年,除了重用太监,还特别重用勋贵,比如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桢等人,都是崇祯的心腹。但就是这位朱纯臣大人,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就主动献出了朝阳门,后来又多次给李自成“劝进”,李国桢更是主动对李自成表示“陛下应运而生,愿留余生以事陛下”。如此表忠心,就换来李自成一声骂:“汝负若主,我何用为?误国贼尚求生耶?”

而且他二位这表现,还真不是个别现象,就是在崇祯夫妇“示众”“发丧”的日子里,京城里大多数大小官员,都忙着在“大顺朝”奔前程。当时有一千二百多个大小官员,颠颠跑到会极门等待选拔。这群平日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在会极门受尽农民军的羞辱,被折腾得饥肠辘辘,最后几乎都趴在会极门上,各个丑态百出。这,就是崇祯治下的“好臣子”。

普通大臣如此,高官们也是不堪,崇祯生前最宠信的大学士陈演魏藻德等人,早早就卖身投靠。平时在崇祯面前装廉洁的他们,还给李自成献出了大笔财富。然后就被农民军五花大绑,打的死去活来,家中的财产全数被农民军追赃,成了历史的笑柄。

值得一提的,还有崇祯年间的几位青年才俊们,典型魏学濂和周钟这二位,周种是庶吉士,正经的天子门生。崇祯死后非但没半点伤心,反而兴高采烈,还在崇祯的棺材前跃马扬鞭。至于魏学濂,那更是受恩深重:他的父亲是死于魏忠贤之手的东林党人魏大中,是崇祯帝为他们家平了反还了清白。可李自成进城后,魏学濂却成了李自成的亲信文人,连好些诏书都出自他手,如此丑态,正如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的怒骂:尚何面目偷生天地之间。

这事儿能说崇祯冤?话又说回来,这其中的哪一位,不是崇祯自己挑的。凄凉一幕落在他自己身上,那么多的世态炎凉,其实不冤。

崇祯凄凉的丧事背后,竟是那么多“热热闹闹”的景象,还有一个烂透了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