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惠休《白纻歌三首(其二)》的特色之处在哪里?
想知道汤惠休《白纻歌三首(其二)》的特色之处在哪里吗?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一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形象塑造方法,描写既细腻,又简洁准确,接下来就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吧。
白纻歌三首(其二)
少年窈窕舞君前,容华艳艳将欲然。
为君娇凝复迁延,流目送笑不敢言。
长袖拂面心自煎,愿君流光及盛年。
赏析
《白纻》是一支产于吴地的舞曲。至晚从晋代起,它就作为一支宫廷舞曲流传,因此有很多歌辞。这些歌辞的内容大体相同,主要是描摹《白纻》舞女的舞姿体态。这种情况可能同音乐、舞蹈的特点有关,即由于共同的曲调、共同的舞蹈风格而造成了歌辞在内容上的雷同。从文学角度看,这种情况并不是好事。因为雷同的诗歌、仅仅停留在外观描写层次上的诗歌,一般都是缺乏真情实感、缺少艺术个性的诗歌。这种诗歌没有什么生命力。这样一来,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起来打破过去的《白纻歌》的程式了。他们把舞蹈描写同对一些典型形象的塑造结合了起来,由此造成《白纻歌》向个性化方向的发展。就现有的资料看,首先这样做的诗人是宋武帝时候的汤惠休。
汤惠休所创作的《白纻歌》,今存有三首。这三首诗歌都打破了单纯描写舞姿的陈规,而以男女相思为主题。其中写得最好的是以上一首。这首诗以一个《白纻》舞女为描写对象。尽管诗中也同其它《白纻歌》一样,描写了舞女“窈窕”、“迁延”、“容华艳艳”的美丽外表,但它的主旨,却在于刻画这位女子羞于吐露爱情的娇痴情态。诗的大意是说:年少的《白纻》舞女,姿态窈窕,舞蹈于郎君之前。她容颜灿灿,像将要燃烧的火焰那样鲜艳。为了心上人,她目光娇凝,舞步迁延。但那番情意却只能在目光中流露,在微笑中暗送,而不敢言传。她用长袖将脸儿轻掩,无法吐露的感情使心如汤煎。她于是祝愿自己长此以往为郎君献舞,让郎君的福泽滋润她,直到她的盛年。——这样,诗歌就把外貌描写同内心世界的刻画密切结合起来了,也把对旧题材的继承同对它的改造结合起来了,使舞蹈描写的程式转变成形象塑造的一种手段。这是这首诗歌最重要的一个艺术特点。
诗歌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二句描写静态形象,勾画出这位少女活泼美丽的外表轮廓;第三、四句描写动态形象,点染出这位女子含情脉脉的娇羞情态;第五、六句则切入内心世界,用感情表白的方式完成了对这一完整人格的塑造。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会获得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还能感到:作者在设计人物形象方面是独具匠心的。作者所描写的是一个自己眼中的舞女,通过描写,又画出了一个舞女眼中的自己。这样就把自己(作为观舞者)同舞女(作为观察的对象)在感情上密切沟通了起来。这种艺术感受只有通过仔细观察生活才能获得。而由于这种观察是动用身心的观察,故显得富有真情实感。这首诗之所以写得很动人,正因为作者向诗中的形象贯注了很深沉的感情。换句话说:我们在诗中舞女那里看到的一付深情,其实是作者在主观上赋予她的。所以这个舞女形象,还应当说是一个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这一点正好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想象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