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城人口有几十万之多 一个县到底有多少衙役在管理
还不知道:古代县城衙役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目前,我国下辖的很多县和县级市,总人口都超过了100万人。有的人口大县,人口甚至在150万以上,已经出现了小城市的轮廓。例如河南省下辖的唐河县、邓州市等等,人口都在150万以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县的人口虽然很少达不到100万。但是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一个县达到三四十万人口,还有有可能的。那么,一个县到底有多少衙役呢?如何管理全县几十万人口。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古代的地方官。在明清时期,每个县都设立了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我们具体聊聊七品知县的权力。在明清时期的一个县里,知县大人拥有绝对的权力,七品知县负责全县的经济建设、刑狱、治安、钱粮发放、赋税征收等各方面的工作。至于八品县丞和九品主薄,则基本上被权力架空,被称为摇头老爷,在衙门的权力并不大。在一个县衙里,县丞和主簿的实际权力,可能还不如知县的幕僚师爷。每一个县衙里,都会有一些小吏和衙役。
小吏们负责文字记录工作,衙役们则负责全县的治安。那么,一个县有多少衙役呢?认真的说,即使是那些人口比较多的大县,最多也只有七八十个衙役。人口数量比较普通的县,一般就是三四十个衙役。在中国古代社会,那种几百人到上千人不等的大家族警察出现。如果这些大家族与县衙发生了矛盾,依靠几十个衙役,根本挡不住大家族的围攻。那么,地方官负责维持全县的治安呢?首先,我们看看帮闲,衙役和小吏都是有正规编制的,在吏部有详细的备案。
按照朝廷的规定,一个也不能多,地方官没有权利增加编制。小吏和衙役可以世袭,因此经常出现子承父业的情况。县衙里虽然只有有几十名衙役,并不代表只有几十人负责治安,因为每个衙役手下都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的帮闲。帮闲其实就是社会闲散人员,依靠协助衙役维持治安混饭吃。请注意,帮闲们没有工资,必须在工作中自己想办法挣点外快。一个县衙有几十名衙役,帮闲的数量可能会有几百人。
例如发生了重大案件,帮闲们负责探听各种消息,然后监视嫌疑人等等。在清朝统治的后期,四川省的一个县爆发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知县大人一口气集结了全县的衙役和帮闲,足足有将近1000人,成功镇压了这次小规模起义。由此可见,知县大人有自己的手段。虽然县衙只有几十个衙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帮闲和治安部队都能够起到维持治安的作用。在明清时期,基本上每个县都会驻扎大约三四百人的军队。这些驻军并不是朝廷的主力野战部队,而是负责维持治安的地方部队。
按照规定,一个县设立了3位巡检,每个巡检管理100多驻军。总计有三四百人,驻扎在县城周围和交通要道上。这些官兵的战斗力虽然不强,但几百人的武装力量,震慑普通的大家族,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这些治安部队隶属于知府大人管理,知县没有权力直接调动。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几十个衙役基本上都集中在县城里,那么,各个乡镇的治安如何保障呢?其实,对于各个乡村,朝廷还有办法。首先,在明清时期,各地人口直接的流动非常小。一个乡镇突然来了一个外地人,这是非常显眼的。
此外,外地人住店或者投诉,必须出具原籍县衙开具的路引。如果没有路引,不管是旅店还是普通农家都不会收留。因为一旦发生各种案件,旅店或者农家也有很大的责任。发现没有路引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流寇或者逃犯,当地人会立刻向县衙报告。各个乡镇里没有衙役,如果出现重大案件又怎么办呢?在明清时期,朝廷推行了严格的里甲制度。例如一户遭遇了抢劫,周围其他9户人家必须赶来救援。否则,朝廷会追究其他9户的责任。所以说,虽然乡镇上没有衙役,但治安非常好。在各个乡镇,还有另一种势力存在,那就是地方乡绅的影响。
地方乡绅势力很大,如果百姓们发生了一般摩擦和纠纷,只要不是重大案件,一般都会找地方乡绅进行调解。毕竟如果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打扰知县大人,知县大人可能会很不高兴。说不定,20大板是躲不过去了。最后,我们聊聊各个县的总人口。很多人认为,古代一个县只有几万人。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上百万的县并非没有。按照道光《续修桐城县志》的记录:雍正十二年22348户、261792口;乾隆八年49254户、432796口;乾隆五十五年179959户、1330876口;道光五年274599户、2443750口。
由此可见,并非每个县都只有几万人。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几十万到上百万人口的大县,并非没有。但是,西北、西南地区的一些县,可能只有几万人口。例如在清朝甘肃省,西部的一些县,人口还不到2万人。虽然大家都是七品知县,管辖人口的数量,可能会差距好几十倍,地区不同直接影响了知县的前途。一般来说,京城周围和江南地区的地方官,比较容易升迁。毕竟是天子脚下和经济富庶地区,与之相比,西南、西北地区的地方官晋升,则相对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