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古时士兵打完仗后为什么不能立即脱掉铠甲?常遇春的死与铠甲有什么关系?

常遇春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1369年7月,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于柳河川病卒。而就在十几天前,他刚完成了自己生平里一场的著名战役:上都之战。

常年在外征战的常遇春,按理说,早该练就一副“铜筋铁骨”,他可是一个连称霸世界的蒙古铁骑都不放在眼里的人,怎么会被区区小病缠身致死?

这其中一定有猫腻。

常遇春去世之际,正是明朝建立的第二年,当时边疆尚未被平定,另有其他势力在暗中虎视眈眈,政治,军事形式严峻,正是用人之际。这时候,朱元璋不会自毁臂膀,而且常遇春的死对他来说更是损失。

史书上关于常遇春的死亡记载是因病致死,那到底是什么病如此厉害,来势汹汹?

其实,在古代打仗之际,曾在部队流行一种说法:士兵打完仗后,即使天再热,也不能立刻脱掉身上的盔甲。这其实和我们平日里说的天热出汗时不能立即脱衣服是一个道理。那么,出汗时立刻脱衣服会引起感冒,打完仗后立刻脱掉盔甲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卸甲风”。简单的来说,“卸甲风”就是指贪凉吹风后所引起的“中风”之疾。士兵长时间穿盔甲战斗,由于铠甲密封性强,导致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出,身体得不到降温,此时突然遇冷会让血管加快收缩,导致心脏无法及时调节血液流动,身体供氧量缺失,血管出现血栓,以至于中风。

宋代时期,经常使用的盔甲是步人甲,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重的盔甲,大约29公斤,明朝时期好一点,大量使用锁子甲,虽然重量还不到步人甲的一半,但重量也有13公斤左右。

可以想象,古代士兵打仗之时,每天要穿着又重又闷的盔甲,不仅为他们的行动增加负重,长时间呆在里面肯定会大汗淋漓。打仗时不得不强忍着难受,可等打完了仗就会有士兵因为贪图一时凉爽而脱掉盔甲,而这样容易让疾病缠身。

1369年,常遇春率领大军北征,7月班师回朝,正值天气炎热,而常遇春最为统帅,不仅要制定作战计划,还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长此以往,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必然会吃不消。等到柳河川地段时,昼夜温差大,白天天气炎热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常遇春不顾汗水,卸去盔甲,便引发了 “中风”之疾。

再加上,常遇春经常打仗,病痛不断,年龄又上了岁数,身体早已不似当年,早已经达到了极限,而此刻大军远征,又没有良医照料,遂不治身亡。

所以,在正规行军中,经常会存在着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打完仗,将军和士兵都不能立刻脱掉身上的盔甲。

当然,除了这一点外,不允许士兵打完仗后立即脱掉盔甲,其实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考虑。

一,预防敌军突袭。

战争结束,如果士兵都卸掉了自己身上么盔甲,开始撤回营地,这时却突然遭遇了敌军的侵袭,没有了盔甲的保护,士兵们再和敌军对抗就会比较弱势,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而且,古代盔甲比较沉重,繁琐,穿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一来岂不是给了敌军可乘之机?

二,盔甲是士兵的门面。

盔甲在一方面还象征着士气,电视剧中皇帝御驾亲征一般在皇城中都会穿上盔甲,整装待发,试问路途遥远,他们为什么不去了战场再穿呢?其实这也是鼓舞士气的一种,穿上盔甲也会显得很有威慑力,为战争的胜利添光增彩。

总而言之,不管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古代在打完仗后,不论再热都是不允许脱掉盔甲的。不仅常遇春是因为“卸甲风”病逝的,历史上还有其他这样的例子,像战国时期魏国贵族,魏王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