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张辽负了关羽,为什么还有人说他是个公私分明的人?

张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张辽,东汉三国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首(排名力压张郃徐晃等人),是曹操最信赖、最倚重的外姓将领之一。张辽三十岁前曾跟随过丁原、董卓和吕布(曾是吕布麾下最强两大名将之一,另一位为高顺),虽是有始无终的降将,却不是朝三暮四的家奴,而是公私分明的义将。所以,吕布兵败身亡后,张辽被俘归降曹操,此后成为曹操身边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征乌桓,斩蹋顿;战东吴,破孙权,名声大振,成为一代名将。

作为已追随过三任主公的张辽在吕布殒命之际,不仅没被曹操处死,还能被曹操重用,甚至成为与关羽并列的名将,全仗于个人恪尽职守,义薄云天,公私分明。就因张辽的忠义,才没有被人称之“五姓家奴”这种天下稀罕的骂名,才会有白门楼上刘备阻杀,关羽跪求这等天下罕有的场面。白门楼上,关羽对张辽有救命之恩。

然而,许昌城内,张辽却对关羽有“无义”之举。张辽的“无义”之举,就是将关羽矢志不渝的弃曹(操)追刘(备)的念头告知于曹操。《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记载张辽这一“无义”之举:即(曹操)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裴松之在注这一列传时,还引用傅玄撰《傅子》中对张辽要向曹操据实汇报关羽的想法前的心里矛盾,即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张辽此举,看似忠于曹操,而负了关羽,但恰恰能说明他是个公私分明,做事讲原则的人。

原因如下。

其一,礼遇知恩。

士之所以肯为知己者死,是因为士受到了主上超出本分的礼遇,让士获得极大满足感。白门楼上,曹操不仅不杀昔日在濮阳城东巷里差点烧死自己而如今兵败被俘的张辽,还亲自为张辽松绑,甚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张辽穿,并且让张辽坐上座。能享受到曹操这等待遇的,降将当中张辽是第一个。在中牟县,对曹操有救命之恩的陈宫,不投降照样被砍头。救命没命活,害命有命活。在陈宫血淋淋的对照之下,张辽受到曹操的礼遇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张辽视曹操为君父,忠心耿耿。

其二,重义轻利。

义,是一种处理兄弟朋友关系的准则,进而发展为处理任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准。利,是一种处理道德私利关系的准则。所以,义,是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利,则是个人的私利要求。许昌城内,张辽执行曹操的命令去试探关羽对刘备曹操的取舍及去留,而后如实反馈给曹操。白门楼上,关羽对张辽有求情之义;土山之围,张辽对关羽有说降之情。为此,张辽与关羽之间,义字当头,两不相负,绝不参杂丝毫私利。因此,张辽视关羽为兄弟,肝胆相照。

其三,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忠恕之道分为忠道和恕道。忠道,对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极认真、极虔诚的态度;恕道,对人的态度,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张辽向曹操如实反映关羽想法的这一行为,只关忠义,不关义利,是为人的忠恕之道。站在张辽的立场:关羽是兄弟,曹操是君父。做,对关羽不义;不做,对曹操不忠。在忠义面前,先忠后义,忠在义上,这是社会主流思想所提倡的。为此,张辽摆正关羽曹操的位置,平心而论。

张辽效忠曹操而出卖关羽,表面是忠曹操负关羽,实质上却是明辨是非,做事讲原则的人。这正是被曹操所信任的原因之一。

笔者按:公私分明,指公家和私人的情况分得很清楚。张辽,本是一个与关羽有交情,与曹操有旧怨的降将。当张辽受命去试探关羽后并如实向曹操汇报关羽的取舍和去留。张辽此举,说明他是个公私分明,做事讲原则的人。曹操知道张辽与关羽的交情,见张辽如此做法,对张辽是更加信任。所以,只有公私分明,才能洁身自好,才能做事有章有法,才能行为端正。因此,公私分明是做人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