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钗在滴翠亭都偷听到了什么?她是什么反应?
在古代的高门大户,偷听对于有身份的主子们来说,是令人不齿的。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红楼梦》中的宝钗尽管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但其心机城府却远比现在一些三十几岁的女人还要成熟老练。宝钗不但反应机敏,而且能在第一时间内“认清形势、趋利避害”。
就比如在滴翠婷无意间听到林红玉与坠儿谈话的那件事,宝钗的下意识反应以及心理活动,还有接下来的“金蝉脱壳”都一一印证了宝钗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而作者对宝钗心理活动的描写却也无意间向读者透露出另一条信息——宝钗心底那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1、宝钗无意间听到小红的隐私
原文如下: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的。”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们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地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
其实,宝钗如果知趣,在这种时候,就该主动离开了,既然她是有“停机德”的极品女子,就该懂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的道理,在人家背后听窗根儿,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但好像是人都有猎奇心理,就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越不宜偷听的事,就越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加之当时的休闲娱乐项目少,所以,能听到人家的隐私也是一大乐事。于是,宝钗就选择了继续偷听下去。
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隔子都推开了,便是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得见,就别说了。”
很显然,小红与坠儿的对话是一件极其隐私,并且不能见光的事,与男女之间的私相授受有关,这关系到小红的名誉甚至前途命运。倘若这件事传扬出去,小红很可能会为此殒命。因为当时女孩子的名节名声太重要了,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一旦张扬出去,那这女孩子基本就毁了。
司琪、金钏儿就是一个例子。一旦疑似失贞或名声有损,那就只能寻死去。所以,宝钗也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自己一旦被发现偷听,那没准小红会狗急跳墙,打击报复,甚至先先下手为强,反咬一口也未可知。
2、宝钗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秘密
果然,宝钗的反应亮了。原文如下: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说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吓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
且不说宝钗甩锅给林黛玉是否厚道,这或许只是宝钗的应激反应,本身并没有恶意。她潜意识里认为:在荣国府里,也只有备受贾母宠爱的林黛玉才有足够的资格和力量“背得起这黑锅”,所以,她选择了林黛玉。这个反应倒是情有可原。
但关键不是这个,关键是薛宝钗的另一个反应,就是那段心理活动:
“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这段话才是关键。要知道,这个小红不过是贾宝玉屋里三等的、不入流的丫头,连给宝玉端茶递水的资格都没有,是一个被排挤、被打压的人。连宝玉都不认识她,尽管是他自己屋里的人。
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宝钗却仅仅凭着声音就听出了是“宝玉屋里的小红!”并且,还知道她“素日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
这其实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这说明,薛宝钗对贾宝玉屋里的所有人都来了一次大盘点,对任何一个丫头都暗中进行了摸底调查。并且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下了多大的功夫、用了多少心机啊?
起初,还不确定薛家一进荣国府就是图谋金玉良缘、冲着宝玉而来的,而这次却是实打实的验证了。
宝钗对荣国府哪位姑娘的丫头都没这么上心过,她也没心思去详细了解,比如迎春身边的司琪怎样,黛玉身边的紫鹃怎样?湘云身边的翠缕怎样等等;却唯独对宝玉房里的丫头如此用心、调查的这么清楚,不是图谋宝玉是干嘛?
所以,通过宝钗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足以看出,她对宝玉真的“用心良苦、煞费苦心啊”。她哥哥薛蟠说的其实一点没错——尽管她自己不愿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