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曾经也是个忠臣为何最后会变成卖国贼呢?

秦桧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臣、卖国贼,但他也有过热血的前半生。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第一次围攻北宋首都汴京,要求宋廷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面对这一无耻要求,宋廷犹豫不决:打,宋军顶不住;和,面子挂不住。疆土面积当然越大越好,但如果政权和身家性命面临危机,疆土就相当于阑尾,割了也就割了。衡量再三,已趋向求和的宋廷正准备动刀,反对派出现了,代表人物就是时任国子监学正的秦桧。

秦桧慷慨上疏,说了四条:一是金人贪得无厌,请求只答应割燕山一路;二是金人狡诈,不能放松守备;三是请求召集百官详细讨论,选择合适的誓书措辞;四是请求在城外设馆安置金使,不让他们进入城门和宫殿。平心而论,秦桧对敌我双方的认识和判断十分准确,建议也是克制、得体、有节。不料皇帝就是要和,对他辛辛苦苦提出的建议视而不见。

如果这些建议只为试探皇帝的真实意图,秦桧应迅速转向,此时皇帝也给了他转向的机会,任命他为议和大使。但秦桧的反应令人惊讶,他坚决不做卖国贼,为表明态度,连写三封辞职信。

不久,宋廷派出的割地大使捎回话来:如不满足割地要求,金军就打进汴京。宋廷召集百官商议对策,议和派与主战派吵得不可开交,只好举手表决—70人赞成割地,36人坚决反对,秦桧即是后者。

然而,抗金形势并不乐观,不但丢了汴京,还丢了两个皇帝,几乎整个宗室都被金军掳走,只有康王赵构跑了。

更坏的消息又从敌营传来,靖康二年二月,金国要废掉赵宋,改由张邦昌掌控天下。刺刀下也有“虚假民主”,为利于统治,金国收买宋朝官员后,装腔作势地征求他们的意见,百官皆不敢吭声。秦桧又一次挺身而出,与监察御史马伸共进议状,保存赵氏江山,又发自肺腑地写了一封很长的反对信,中心思想是:张邦昌没资格掌控天下。

秦桧这次据理力争惹怒了金人,被抓,他的建议当然也不可能被采纳,于是张邦昌上位。随后,秦桧跟徽、钦二帝一起被押往东北。根据这段时间的表现,秦桧依旧是为宋廷慷慨赴难、不畏生死的正义男儿。

然后,赵构建立南宋,不思统一,持续一百多年的宋金割据开始了。

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对议和还是很抵触。这年十月,赵构再次议和,秦桧说:“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不能和他们决断大事。若陛下决心讲和,请专与我商议,不要让群臣干预。”赵构不假思索就同意了。秦桧又说:“不要这么着急议和,请再考虑三天。”三天后,赵构进一步表明议和的决心,秦桧又请赵构再考虑三天。三天又三天,秦桧终于确认赵构议和的决心坚定不移,这才正式写下奏章请求议和。

如此看来,秦桧的前半生确实有些骨气,但他自从跟赵构绑在一起,就在卖国的路上越走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