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武昌起义比太平天国规模小的多 武昌起义为什么还能推翻清朝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和武昌起义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武昌起义就规模来说,完全比不上太平天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是一次革命者组织的小小的士兵暴动。但是这次规模很小的暴动,却迅速就造成了清王朝的灭亡。

要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当时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加上后来的捻军起义等一系列农民起义,可以说当时的清政府遭遇到了全面的动摇。但是,尽管是全面的动摇,而且清朝政坛还正发生着慈禧夺权这样一件严重的事情,可是,整个清朝政府却并没有分崩离析,依然非常稳定。

可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刻就发生了全国性的“独立”运动,各地军阀都纷纷宣布“独立”,脱离中央政府的领导。同时,像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那样,中国迅速就进入了诸侯争霸、军阀割据的局面。清朝政府内部也失控,权力被“权臣”袁世凯攫取。而袁世凯也趁机“顺应民意”,逼迫清朝皇帝退位,从而结束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的统治。

那么,从太平天国起义到武昌起义,也就是半个世纪的时间,为什么前后的反差这么大呢?

显然,这是两方面变化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的是民间老百姓的思维发生了变化。

咱们先来说清政府内部发生的变化。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的高层虽然发生着从咸丰时代向慈禧时代的权力过渡,但是,整个朝廷内部还是比较团结的。因为皇帝是个小皇帝,而大臣们权力太分散,因此,整个朝廷内部,没人对慈禧太后的权威构成威胁。慈禧发动“辛酉政变”这样一个事实,最终大家是接受了的,都觉得如果需要一位皇权统治者的话,当时的慈禧应该是最恰当的选择。

地方政府对中央政权,也还是充满敬畏的。地方政府中,不但有满族统治者,还是汉族统治者,他们都认可这一结果。尤其是汉族统治者,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他们正在经历清政府统治以来最好的局面,就是汉族统治者能够更有力也更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控整个国家的话语权,走上政坛高位,发挥他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汉族统治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上升期,因此,他们在镇压太平天国的问题上,相当卖力。实际上,太平天国最终之所以被镇压了下去,也是因为汉族统治者组建了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武装,才起到了效果。清朝的正规军其实已经腐朽,没有什么用处了。

但是到了武昌起义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内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分裂。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已经去世,新任的是一个小皇帝,而摄政王载沣的权力并不大,无法掌控朝廷,整个朝廷内部,已经没有了一个向心力。

实际上,就算慈禧还在,这种向心力也已经早就动摇了。由于外国列强的多次入侵,以及与中国签订的那么多不平等条约,已经让慈禧的威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庚子事变的时候,地方督抚们都不愿意进京勤王,不愿意保护慈禧。由此可见,这时候的慈禧,已经不是40年前刚上台的那个慈禧了,已经不能把当时的中国凝聚起来了。

地方上老百姓的思维是什么变化呢?

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南方的老百姓踊跃加入,不过北方的老百姓却相当厌恶,以至于林凤祥、李开芳北伐的时候,毫无群众基础,因此很快就遭遇失败。北方的老百姓为什么厌恶太平天国,这得力于清政府在宣传上对太平天国的妖魔化。由于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并且提出打倒孔庙,甚至进行严格的军事管理,实施男女分营等等。这就给清朝统治者攻击太平天国找到了借口,他们对太平天国的妖魔化,就获得了广大北方民众的信任。觉得只要“长毛”打来了,他们必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在合力围剿太平天国的时候,大家都很卖力。

但是到武昌起义的时候,人们的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于清政府多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老百姓已经看到了这个政府的腐败无能,对政府已经没有信任感。比如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就是老百姓对政府和列强的不满和不信任,努力寻求通过强身实现自保。

同时,当时的报章杂志兴起,信息和观点得到了大量的传播。这样一来,统治者已经无法操控民意,老百姓已经知道政府是个什么样的政府了。再加上清政府又不愿意实施改革,先是镇压“百日维新”,后来又搞假的“君主立宪”。这样一来,大家也都认定了,这是一个完全没希望的政府,自然就不会再支持它了。

可以说,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是当时所有人的心愿。因此,武昌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它一呼百应,大家都宣布“独立”,最终就把国家给闹散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