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亲送入道观抚养的李季兰,后来什么结局?
乍一看,李季兰的故事与鱼玄机的故事有几分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唐朝时期人,而且都是才女,连父亲对她们的评语都有三分相似之处,但是两人却也有许多许许多多的不同。今天知秀网小编就先来说说唐朝才女李季兰的故事。
李季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何事被父亲认为是失德妇?
李季兰,原名李冶,出身不俗,是一位大家闺秀,自小学习琴棋书画,称不上饱读诗书,也是能诗善文。据一些史料记载,李季兰小时候就可见其美人资质,擅长弹琴奏乐,诗词歌赋也不在话下,当时的人们对她的评价都很高。
《唐才子传》中说道,李季兰六岁时曾经作过一首《蔷薇诗》,诗中有这样两句:“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这句诗传到了李季兰父亲耳中,她父亲认为此诗中“架却”谐音“嫁却”,一个六岁的女孩就惦记着嫁人的事,日后嫁作人妇,一定行为有失德之处。为了让李季兰约束自己,于是将她送入了一个道观之中出家,连名字也从李冶改为李季兰,自此李季兰就在道观中生活。
李季兰真的成为失德妇了吗?
李季兰在道观中待了十多年,每日在观中读书弹琴,远离了父亲的管教,我觉得她生活得还是挺不错的。人长大了心思也就多了,她开始厌恶道观中无趣的生活,向往外面的花花世界。
李季兰不能随意出观,但是道观中却常有外人来,他们看见道观中有一个长相美丽的小道姑,就常常与她调笑,李季兰也不避讳,反而是暗送秋波,引得许多人争先恐后的来看她,因此,当时的人们就送给了李季兰一个外号,叫“风情女子”。
李季兰与一些年轻的诗人们交好,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这其中不乏一些名士,像陆羽、崔焕、朱放之流。久而久之,李季兰的名字被传得越来越广,名气也越来越大,在广陵一带,李季兰这个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李季兰保存至今的诗词并不多,但从一些人对她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已下,罕有其论。”如此看来,李季兰应该是真的很有才华。李季兰曾经为阎伯均写过几首诗,诗中情意绵绵,诉尽离别相思之情,但是也没有确切史料记载,二人曾经在一起过。而在野史中,李季兰与“茶圣”陆羽有过一段恋情,最后也是有缘无分,未能长久,除此之外,李季兰也没有什么风流艳史惹人诟病。
李季兰为什么会养成这种性格?
先不说六岁时的李季兰是否真的明白嫁人是怎么一回事,单是看她的父亲因为一首诗就将她送至道观,这一行为过于武断,十分的不明智。李季兰在道观中无父母老师的管教,性格自然放纵,对礼教也知之甚少。长大之后的李季兰被拘束在道观中,心中叛逆,自然是想多了解外面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因此常与外人接触也不足为奇。
而且哪个少女不怀春,李季兰自然也不能免俗,她在道观中长大,甚少接触男人,见到相貌英俊又有才情的男子难免不动心,于是各种花边新闻也就出现了。
若是当初李季兰的父亲没有将她送去道观,而是将她养在身边,悉心严厉的对她进行教导,恐怕不会出现一个“风情女子”,而是会有一个满腹才情的闺阁少女,日后也会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李季兰后来结果如何?
由于李季兰名声渐盛,连远在长安的唐玄宗都知道了她的才名,因此召她入宫,皇帝亲自召见,这可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殊荣,李季兰也是十分高兴。但此时的她已经四十多岁,容颜渐老,不复当初,对于可以面见圣上,心中悲喜交加,但美人老了依旧也是美人,唐德宗曾称李季兰为“俊妪”意思就是十分美丽的老妇人。
但是好景不长,建安四年时,大将朱泚发动泾原兵变意图谋朝篡位。按理来说李季兰虽不参政,但也应当知道要避嫌,但是李季兰却与朱泚书信来往十分紧密,在朱泚叛乱被平定后,与他来往甚密的李季兰也受到唐德宗的追究。
李季兰被捕后,唐德宗斥责她为何不学严巨川作诗:“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盛怒之下,下令将李季兰扑杀。所谓的扑杀,是将人套入麻袋后乱棍打死,李季兰的下场也是很悲惨了。
大唐时期繁荣鼎盛,文化与社会风气都十分的开放,李季兰可以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去果断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勇气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是很让人佩服的,但她虽然可以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但却摆脱不了皇权等级对人的压迫,满腹才情的李季兰最终死在了乱棍之下,死在了皇权的打压之下,不由得让人唏嘘感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