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之战中,刘禅为何执意让没有带过兵的诸葛瞻前往迎敌?
很多人都不了解绵竹之战,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绵竹之战是蜀汉灭亡前的最后一战,在此之前,魏国镇西将军钟会的14万伐蜀主力被姜维死死挡在剑阁,已有退兵之意,而钟会一旦退兵则意味着魏国伐蜀之战的失败。
但没想到的是,起初极力反对伐蜀的邓艾(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却带着2万士卒绕过剑阁,从阴平无人区强行军700里,攻入蜀汉腹地。
邓艾偷渡阴平,彻底改变了魏蜀两军的相持局面。
由于江油守将马邈投降,益州平原门户大开,姜维统率的蜀汉主力又远隔千里,无法迅速回援。所以,蜀汉能否转危为安的关键就在于成都的留守部队能否击败邓艾。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成都守军虽非百战精锐,但从数量上来说依然多于邓艾的魏军,尚可一战。
但蜀汉在将领的选派上,刘禅拒绝了安南将军霍弋的带兵请求,反而选择了军师将军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他在蜀汉政权中先后任职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军师将军、行都护卫将军,但这些官职除了代表诸葛瞻品级较高外,并无实际带兵的经验。
而诸葛瞻将要面对的对手,是常年与姜维在前线拉锯作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邓艾。刘禅执意让没有带过兵的诸葛瞻前往迎敌,也的确带来了“恶果”。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诸葛瞻统率数万大军抵达涪县后,未听从尚书郎黄崇抢占险要的建议,结果被邓艾抢先,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
而绵竹一战,诸葛瞻又放弃坚城,选择出城作战,结果全军覆没,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的头颅还被邓艾砍下请功,成都最后一道防线失守,刘禅投降。
在姜维主力尚在,成都守军又多于邓艾魏军的前提下,蜀汉防御体系的崩盘,似乎主因皆在诸葛瞻的优柔寡断和军事决策的失当。
不过,就在蜀汉灭亡86年后,东晋的史学家常璩在撰写《华阳国志》时,却意外从蜀地获得了隐秘已久的史实。
在诸葛瞻出兵之前,留守成都的4万守军已有万余人分别被廖化、张翼统率增援沓中和阳安关口。饱受疲敝的益州百姓听闻魏军来袭,纷纷“迸入山野”,不愿为蜀汉出战,益州本土派的代表谯周更是极力鼓吹大势已去。
在这种情形下,刘禅弃用宿将而孤注一掷将全部筹码压在了从未带过兵的诸葛瞻身上,其真实用意是希望利用诸葛亮生前治蜀的威望,来重新凝聚已经一盘散沙的民心。
事实上,绵竹首战,面对出奇越险而来的魏军精锐,临时拼凑而来的蜀汉守军的确在诸葛瞻的统率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史载:“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诸葛瞻一度打的魏军有了退兵的打算,邓艾不得不以斩首相威胁,督促魏军死战。最终,毫无战斗经验的诸葛瞻没能坚持到最后。
诸葛瞻一死,蜀汉士卒立刻出现“众皆离散”的情况,这也足以说明,在诸葛亮去世近30年后,诸葛氏在蜀中依然极有号召力。
而《华阳国志》记载的另外一件事,也再次佐证了这一点:
诸葛瞻死后,头颅被邓艾砍下,但尸身却神秘失踪。很快,蜀地开始流传“诸葛瞻与邓艾战于绵竹也,时身死失丧,或言生走深逃”,在诸葛瞻战死5年后,有一名叫王富的士卒因为样貌神似诸葛瞻,自称诸葛都护在临邛起兵,居然获得原蜀汉士卒的响应(瞻亲兵言富貌似瞻,故富假之也)。
从当初轻描淡写的一句“此夏侯氏之甥也”赢得降将夏侯霸真心归附,再到后来坚持启用诸葛瞻为帅,刘禅并非印象中的昏庸无能之辈,反而是很有帝王手段的。只可惜,蜀汉的国力远非曹魏可比,蜀汉亡国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