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百姓已经买不起米了,为何范仲淹还要操控米价上涨?
说到范仲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提起范仲淹我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作,其中的"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也激励了很多官员们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番功绩的抱负。
不仅在文学上颇有成绩,在做官方面范仲淹也颇有建树。在宋朝一直都是重臣,甚至官至宰相。但与许多高官出身于书香门第不同,范仲淹走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不仅出生在农民家庭,还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在封建时代,"孤儿寡母"是没办法生存的,所以范仲淹的母亲被迫带着范仲淹和兄弟姐妹们改嫁,一度改为继父的姓氏。从小不但遭受贫寒,更是受尽了白眼。
教育从古至今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年少的范仲淹也深谙这个道理。为了改变命运,年纪轻轻就辞别了母亲去外地求学,甚至在寺庙里读书,历经磨难也从未放弃求学之心。当时对他来说能够顿顿吃上稀饭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吃不饱才是常态。也正是因为出身于最贫穷的底层,所以发达后的范仲淹也一直心向百姓,成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这也成为他一生的抱负。
这样的苦难从未磨去他心中的志向,也更坚定了他考取功名的决心。他的生活也正是在考取功名,为官后才有了好转。最后一度官居宰相,更是收入不菲。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钱,所以宋朝官员的俸禄是非常高的。范仲淹为官后并没有大肆的奢靡浪费,过着铺张的生活。而且把大部分工资都拿来买田,并把这些地无偿送给没有耕地的农民,让他们养家糊口过日子。这对于半亩良田都没有的农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而且他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想要从根源上解决的贫困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教育。所以他千方百计的给百姓们受教育的机会,听说一处院子能出文武全才,他就把院子买下来办书院。让当时读不起书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彻底的改变命运。
所以发达后的范仲淹大部分俸禄都用来买地和办学了,家人依旧过着廉洁淳朴的生活,并没有像其他达官显贵一样过着优渥安逸的日子。他的府上当时家人和佣人加起来300多口,这些人全都靠着范仲淹的俸禄。可想而知宋朝官员的俸禄有多高,但也正是这些举动深深的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年过花甲的范仲淹被调到杭州担任知府,本该是告老还乡的年纪,但心向百姓的范仲淹还是要奉献自己的余热。上任后,杭州就遇到了灾荒的年份。当时的杭州民不聊生,饿殍遍地,这百年一遇的大饥荒饿死百姓无数。这样的年份粮食本身最实惠也是最值钱的,黑心商人们纷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着卖高价钱。
政府本该要做到的是平抑物价,抑制市面上的物价。但范仲淹却反其道而行,不但不打击物价上涨,反而操控米价上涨。这样的"荒唐"行为受到了满朝文武的一致反对甚至是弹劾。上书皇帝说范仲淹是老糊涂了,要罢免他。但宋神宗一直对范仲淹深信不疑,要先看看他具体要怎样做,不能轻易下结论。
范仲淹这样做杭州的米价就成为附近地区最高的了,所以附近的大米就全部都汇到了杭州,原本的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而且古代的交通是非常不便利的,等到大米都进入杭州的粮仓时,范仲淹便出台相关政策,下令开仓放粮。
这样一来,大米的价格直线下跌,也不好再运回去,所以商家们只能哭丧着脸低价抛售了。这样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帮助杭州平稳度过了这次百年一遇的大饥荒,当初弹劾范仲淹的官员们也纷纷叫好。最受益的还是杭州的百姓们,遇到这样的父母官,能够早日结束人间地狱的生活。
由此可见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大文学家,在为官从政上也颇有天赋,而且颇有才干。最难得的是他有一颗爱戴百姓们的心,并且这颗心伴随着他入仕直到告老还乡。花甲之年本该是颐享天年的时候,过着含饴弄孙的晚年生活。但他仍然工作在一线,和他最放不下的百姓们在一起。可以说,不论什么年代,我们都需要这样官员,这样的官员才称得上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