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打败秦国和匈奴 赵国为什么还有如此战斗力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平之战后的赵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长平之战十分惨烈,秦军共斩首、坑杀赵国45万生力军,赵国实力大损,要换一个国家被这么打击,说不定早灭亡了。

然而,赵国不但存活了下来,还能在随后的邯郸之战和边境战争中打败秦军和匈奴,这就比较让人意外了。为何赵国还能如此有战斗力呢?

主要是因为赵国家底本来就厚,破船还有三千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大业大的不至于一下子就覆灭了。

赵武灵王改革军制,胡服骑射、移风易俗,赵军的战斗力在诸国中很强,而且赵国还有廉颇、李牧等名将,只要赵国君主不再昏头,赵国还是可以立足的。

先说歼灭秦国30万秦军的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摆出一副继续进攻赵国的架势,赵孝成王吓得不轻,赶忙启动外交手段割地求和。

秦国士卒同样伤亡过半,且韩、魏、楚三国蠢蠢欲动,秦军侧翼也不安全。再加上秦相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由此极力主张接受赵国的求和,因而秦昭襄王见好就收,撤回了大军。

不料,赵王过后越想越亏,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积极备战。秦王深觉受到愚弄,大怒之下即刻发兵攻赵,直取赵国都邯郸,准备一举灭掉赵国。

当时秦军出兵50万,分为三路:中路军30万是此次出兵的主力,直取赵都邯郸;左路约10万,由大将司马梗率领,进攻赵国的太原,以牵制赵国北方主力,防止其南下救邯郸;右路约10万,增兵南阳,防的是魏、楚联军趁机偷袭。

赵国的精锐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只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

城中约有三、四十万士兵,大多是刚刚征召来的老弱病残,青壮不超过10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约有一两万。

兵力虽少,但却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指挥下斗志昂扬,城中百姓也同仇敌忾,誓与都城共存亡,秦军进攻多次都没能进入城池。

同时,赵王紧急向魏国、楚国求援。

以这两个国家的角度,并不希望看到赵国灭亡,因为赵国一亡,秦国无疑会更为壮大,到那时魏国、楚国就是目标。赵国存在,至少能分散一些来自秦国的压力。

于是魏、楚都出兵了,魏国还上演了一出“窃符救赵”的戏码。两国联军由信陵君指挥,魏军在西,楚军在东,再加上邯郸内的赵军里应外合,一番交战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赵国暂时安全了。

通过以上作战过程可知,歼灭秦国30万大军的大功,并不全在赵国,更重要的是邯郸得到了魏楚联军的支援。当然,这也是因为赵国本身还有价值,如果赵国是糊不上墙的烂泥,谁会相救?

此战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对赵国来说因祸得福的事情,什么事呢?燕国攻赵。

长平之战后,燕国认为赵国连番战乱,已不是当初那个令人畏惧的大国,便想来“残血”的赵国头上捡点便宜。为什么说此事有利于赵国?因为赵国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赵王派出老将廉颇和乐乘,打得燕军丢盔弃甲,还追在燕军后面反包围了燕国都城,最后逼得燕国割地赔款,才总算把赵军送了回去。

经此一役,诸侯都知道赵国依然不好惹。哪怕没有当初的强盛,也不是可以随便欺负的软蛋。后来赵国就经常进攻燕国,借燕国的资源壮大自身,燕国倒是成了赵国的踏脚石。

至于赵国全歼匈奴10万骑兵,指的是“赵破匈奴之战”。

这场战在古代战争史上极为有名,是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发生在廉颇打燕国之后,指挥者是另一位赵国名将李牧。

李牧可不一般,被视为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有句话是“李牧死,赵国亡。”早年他令他成名的作战对象,就是赵国北方边境上飘忽不定的匈奴部落。

赵国和匈奴接壤,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李牧的前半生都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正是有他稳住赵国北境,赵国才能放心地和各国开战。

他和匈奴交战的次数很多,而规模最大、战果最多的就是全歼匈奴10万骑兵这一次。这一仗过后,匈奴连续10多年都不敢大举进犯赵国边境。

取胜的原因,在于深谙兵法的李牧很懂得放长线钓大鱼,先佯装失败诱敌深入,等到大队匈奴人马落入赵军战车阵中,就成了乱箭射击的活靶子。

几轮射杀后,再上机动精锐部队,匈奴骑兵就玩完了,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其余全歼。此战过后,匈奴元气大伤,一时间难以组织起大队人马袭扰赵国边境。

接下去,李牧的作战方向调转到了秦赵方向,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

然而新上任的赵王更为昏聩,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冤杀李牧,此前廉颇也被逼走。到了这时,赵国是真没希望了,没多久就被秦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