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摄政王多尔衮错失了两次的皇位继承权?
多尔衮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清朝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尔衮最为我们后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与孝庄太后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了,然而多尔衮还有两件事值得我们探讨一下:一是努尔哈赤去世时,是否指定多尔衮为继任的大汗;二是皇太极突然驾崩时多尔衮是否有能力继承皇位?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所伤,不久之后便去世,但是在死之前并没有指定哪位儿子继承下一任的汗位,这样一来在后金的统治层就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在生前非常喜爱多尔衮兄弟,在死前把自己所属的两黄旗的兵力全部分给了多尔衮三兄弟,并说等自己死后就让多尔衮继承汗位。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原因如下:(一)此时的后金处于初创阶段,需要一大批能征善战的人来开疆拓土,更需要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来统领整个后金前进;(二)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三兄弟中的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才13岁,多尔衮还是个孩子,并且没有战功,后金的那些功臣将领们不可能会让一个孩子去领导他们;(三)当时最有实力的为四大贝勒,尤其是代善,虽然代善被废黜继承人资格,但是在推举制下仍然最有可能继承汗位,而且论战功和政治经验,多尔衮都不如年长他许多岁的哥哥们。所以继任的大汗根本就不可能是多尔衮。
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皇太极继位后,极力的扶持众小贝勒们,让他们多建战功以此来抗衡三大贝勒,在皇太极的栽培下,多尔衮也不负众望。天聪二年跟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破敌人于敖穆楞,因功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代青”的美称,意为聪明的统帅;天聪三年跟随皇太极进入明朝边塞,在广渠门外打败袁崇焕和祖大寿的援兵,又在蓟州歼灭明朝援军;天聪五年的大凌河之战,多尔衮佯装兵败再次打败祖大寿。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为受封诸王第三位并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在管理吏部的过程中,多尔衮也锻炼了自己的理政能力,为后来摄政奠定了基础。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死前也没有指定由谁来继承皇位,此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有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当然代善也是有极大的可能继承皇位的,但是此时的代善已经年逾花甲并退居幕后多年,也没有心思争夺皇位。所以最终的皇位争夺者只有豪格和多尔衮。豪格有两黄旗大臣的支持,此外还有正蓝旗的支持,实力不容小觑;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还有其他几个旗部分宗室将领的支持,也是有很大可能继位的。两黄旗和正蓝旗支持肃亲王豪格,两白旗支持睿亲王多尔衮,两红旗和镶蓝旗暂时中立,多尔衮继位的条件不成熟。
无奈之下多尔衮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由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与会的王公贵族们同意了这一方案,在代善的主持下,王公大臣们盟誓,尊福临为帝。就这样,多尔衮解决了一件棘手的问题,也避免了清初宗室的内讧。此次的皇位争夺战中相对于17年前,多尔衮还是有巨大的优势的,但是仍然失败,我个人认为原因如下:(一)当时的皇位竞争者还是很激烈的,豪格的势力并不比自己弱,如果正面与豪格发生冲突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二)另外三旗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支持自己,所以自己的胜算还是很弱小;(三)当时的清朝仍然在关外一隅,如果正面与豪格发生冲突,那么父兄几十年打下来的基业很可能毁于一旦;(四)提议立福临为帝,自己当摄政王,权力反而增加同时也打压了豪格一派。
总之这次皇位争夺战,多尔衮虽然没有成为皇帝,但是多尔衮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在摄政阶段俨然是一个真正的皇帝。两次最高权力的继承,多尔衮都没有成功。第一次汗位继承权,多尔衮年幼,根本不可能成为新的大汗,所以也不存在什么遗憾的说法。第二次皇位继承权,多尔衮已经跟17年前大不相同,拥有的权力也今非昔比,但是在权衡利弊之下,多尔衮仍然失败。
尽管如此,多尔衮在清初的宗室将领中仍然不失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顺治登基后,多尔衮率领八旗子弟跨过山海关,进入紫禁城,使顺治成为第一个坐在紫禁城的清朝皇帝。多尔衮继续指挥八旗劲旅统一全国同时多尔衮的权势变得更大,甚至加封自己为“皇父摄政王”,所用的仪仗、礼仪等已与皇帝无异,这也给后来多尔衮死后遭到顺治的清算埋下了伏笔。顺治七年,多尔衮薨逝于古北口,年仅39岁。一代枭雄至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