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一生只写了两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秦朝末年,还是沛县小小亭长的刘邦因为无法按照时间把劳工送往骊山,打算放走劳工,结果仍然有数十人愿意跟随刘邦。途径丰西泽时,半路被一条大白蛇拦住了去路,于是刘邦借着酒劲把白蛇一刀两断,随即举旗造反。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秦朝,一直到1912年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封建社会一共经历了2132年。在2000多年的统治中,出现过四百多位统治者。其中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物,有被后世人称为“词帝”的李煜,还有一生作诗达到四万余首的乾隆皇帝。但也有出身卑微的皇帝,汉朝建立者刘邦和平民皇帝朱元璋,缔造了传奇的故事。
很多人都觉得汉高祖刘邦从小没读过什么书,是名副其实的“文盲皇帝”,但他生平仅作诗两首,质量却比“高产诗歌”的乾隆皇帝所有诗都要好。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创者,他的生平经历一直被后世学者所关注。刘邦出生在秦朝沛县的一户生活困苦的普通农民家庭,但是刘邦从小就有着广阔的胸襟以及不安现状的野心,也注定了他不会一直朴素的生活下去。
秦朝自始皇创立以后,建立泗水郡,下面设立沛县。刘邦因为得到了当时的沛县县令的信任,让他担任泗水县亭长的职位,这个机会也让刘邦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自从担任泗水亭长之后,为人爽快的刘邦跟沛县的所有官员以及小吏都相处得非常融洽,在沛县也有了一点名气,也让他后来结识吕公创造了有利条件。
吕公平时非常喜欢看相,初见刘邦就觉得此人胸襟开阔,不似常人,所以特别嘱咐下人让他在宴会结束之后请刘邦留下。他觉得在他见过的人中,没人比得上刘邦,他也相信刘邦以后一定可以做下一番大事业。吕公更是想把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吕太后吕雉下嫁给他作为妻子。
当时的沛县县令也想娶吕雉,但是吕公并没有同意,反而是主动把女儿嫁给了当时地位低下的刘邦。后来秦朝时局动荡,更有陈胜吴广率领农民起义,一直待在沛县的刘邦也非常关心天下局势。他知道,随着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秦朝的统治一定不会长久。
对于一直想要做一番大事的刘邦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悄悄找来了萧何、樊哙等人相约一起起义。勇敢果断的刘邦在沛县县令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率领手下成功打下了县城,为他后来的称帝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之后他更是与当时声名赫赫的项羽约定一起讨伐暴秦,实现自己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在起义成功秦朝灭亡之后,又因为立场不同与项羽开始了漫长的楚汉相争,一直持续到项羽在乌江自刎才得以一统天下。而他创作的第一首作品《大风歌》就诞生于打败项羽,讨伐英布成功的路上。
《大风歌》全部作品只有三句。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用高深莫测的手法,书写了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说的是他带领军队征战四方的豪情壮志。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说的是他打下如此大的一片疆土,将来去哪里寻来猛将为他守卫四方国土呢?
他没有陷入推翻暴秦,打败项羽以及平息叛乱带来的胜利当中,反而为以后的长远统治发出忧虑的感叹。就是这样三句诗,充分表达了刘邦豪迈宽广却又忧虑复杂的心情,这也是《大风歌》可以名留青史的重要原因。乾隆皇帝所作的诗为什么没有刘邦好,完全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刘邦的生平,也就体会不到他作诗时的复杂情感。
如果说《大风歌》是出自刘邦初建大汉所做,那么《鸿鹄歌》这首诗就是刘邦在晚年心力交瘁时所做。那时候的刘邦因为年岁较大,又因为早年四处征战留下的暗伤,迫使他必须要为大汉天下物色一位合格的继位者。
当时的太子是他与吕太后的嫡长子刘盈,刘盈自小善良性格懦弱,刘邦一直担心他无法守住偌大的汉朝江山,就产生了想要改立他与戚氏的儿子刘如意为继承人的想法。古代太子没有太大过错的时候,另立太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加上刘如意的生母家世不好没有依靠,他只能暂时按下了另立太子的决心。
就是在这种心力交瘁的情形中,他作出了这首《鸿鹄歌》,感叹命运的不可违逆以及太子刘盈势力强大,他无力改变的局面。《鸿鹄歌》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让这首诗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使得这首诗能够名传青史。
汉高祖刘邦虽然从小困苦也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却能凭借个人的经历,以及对世间百态的理解写出了两首传颂千古的名诗。而乾隆皇帝一生锦衣玉食,自然没有刘邦那么多的人生经历以及阅历来丰富作品中的情感。时势造英雄,人生百态也造就了不同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