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为何会出现权力失衡的情况?都是杨秀清的错吗

说到太平天国运动,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每每提及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天京事变”始终都是绕不过去的梗。“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最初的“金田起义”:

因为“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失去了一大批核心人物;

因为“天京事变”,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才找到了可乘之机;

因为“天京事变”,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也开始走向穷途末路,直至败亡;

“天京事变”是个悲剧,也是太平天国领导阶层围绕权力而展开的争夺,其最尖锐的矛盾介于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之间,这种矛盾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疑问:杨秀清第一次“代父传言”是在1848年,为什么事后洪秀全没有及时阻止杨秀清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综合一下当时的环境和背景

“拜上帝会”是洪秀全创立,这个不容否认。但是,“拜上帝会”能够发展壮大,却完全是冯云山的功劳,毕竟,当时洪秀全到哪都不行,是冯云山凭借个人能力在广西紫荆山地区为“拜上帝会”打开了局面,这才有了后来的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值得一提的是,杨秀清和萧朝贵等人也都是冯云山发展起来的,而冯云山这个人又没有什么私心,竭尽全力在帮助洪秀全,因此,他也被洪秀全视为知己和战友

1848年,冯云山因得罪当地的团练头目王新作而被陷害下狱。洪秀全从广西赶回了广东,希望通过一位洋人朋友向两广总督耆英讨个赦令。谁想,这却为以后的内讧埋下伏笔

当时“拜上帝会”的首脑人物只有洪秀全和冯云山,杨秀清等人也只是“小领班”的角色。但洪秀全和冯云山的离开让正在发展的“拜上帝会”陷入停滞,一些已经加入的信徒也开始焦躁不安。工于心计的杨秀清趁此机会,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借助“代天父传言”的方式闪亮登场。还别说,这招挺管用,立马就稳定了人心,同时,杨秀清也成为“拜上帝会”的临时首领

后来冯云山出狱回到紫荆山区,他得知杨秀清“代父传言”的消息后十分忧虑,就前往广东和洪秀全汇合。可冯云山刚走,又一个“心机婊”出现了,他就是萧朝贵,他和杨秀清一样心机重重,看到杨秀清稀里糊涂来个“上身”就能得到信徒的膜拜,他也模仿杨秀清,来了个“代兄传言”,偏偏人们还都相信了。

洪秀全在广东返回广西时并没有遇到冯云山,但他得知杨秀清和萧朝贵的行为后又折返广东寻找冯云山商量对策。两人在洪秀全的老家花县碰了面,可商量的结果却是承认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地位。洪秀全为什么这么做呢?

“拜上帝会”说白了就是一种利用迷信对人们进行思想麻痹的团体,洪秀全自称是“天父之子”,这和皇帝们自诩为“天子”的道理一样,虚构成分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捅破这层纸、揭穿杨秀清和萧朝贵的故弄玄虚,那不就意味着自己也是招摇撞骗吗?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洪秀全是不会做的;

另外,当时连“金田起义”都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这么一群人能闹到哪一步,更不可能想到,后来竟然能缔造一个政权。依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能拉拢更多的人加入,洪秀全也并不在乎多了个天父和天兄

但洪秀全也并没有视若不见,他和冯云山返回广西之后,就对宗教的排位进行了调整。名义上依然奉上帝为天父、耶稣为天兄,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分别为天父的第二、三、四、五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杨秀清和萧朝贵可以代天父、天兄传言。虽然承认了他们的地位,但这次调整也是在提醒他们,洪秀全和冯云山的地位依然在他们二人之上。

洪秀全的提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起到了作用,杨秀清和萧朝贵在洪秀全面前也相对比较安分。可是,当永安封王之后,杨秀清和萧朝贵的野心就开始显现出来,而到了攻下金陵时,局面已经彻底失控了。

在太平天国前期的领导阶层中,对洪秀全最为忠心的是冯云山,而才能最为出众的应该是石达开。杨秀清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可他善于玩弄权术,在“上身”之后就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偶尔还以“天父上身”为名震慑一下洪秀全。当然,他的指挥能力也在起义之后得到了体现。永安封王时,洪秀全虽然对杨秀清忧心忡忡,但鉴于他的能力,不得不封其为东王,实际上,成了太平军的二号人物

1851年永安封王,1856年天京事变,为什么这期间洪秀全并没有制止杨秀清呢?直白点说吧,当年没有制止杨秀清是因为“拜上帝会”没有强大,洪秀全对杨秀清有需求;永安封王之后洪秀全没有组织杨秀清是因为他已经失去对杨秀清的控制和约束。

永安封王之后没多久,冯云山在攻占全州后负伤身亡,他的突然离去,使洪秀全失去了最大的盟友和依持。石达开的精力在军事上,内政就被杨秀清全部把持,在攻下金陵后,杨秀清和洪秀全甚至还因为定都问题发生了争执。洪秀全主张定都河南,可杨秀清却竭力反对,他坚持定都金陵。没想到太平军的其他领导也都侧重于杨秀清的提议,最终,洪秀全选择了妥协。虽然杨秀清定都金陵的建议有很多战略依据,但是,在定都问题上可以看出,杨秀清已经摆脱了洪秀全的掣肘

以前没有制止杨秀清是“不想”,而此时的洪秀全想要制衡杨秀清已经是“不能”了。

当定都金陵之后,洪秀全开始沉浸在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中不可自拔,这给了杨秀清进一步树立自己权威的机会,逐渐,“东王府”的权力开始盖过“天王府”,而杨秀清也开始肆无忌惮地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其他人进行打压,久而久之,引发众怒,最终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发生

关于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恩怨,我们很难断言某人的错误,因为杨秀清是在洪秀全的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的,他的阴谋阳谋固然存在,但也正是洪秀全的无能给了杨秀清崛起的机会。

从“不想制止”到“不能制止”,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权力的失衡又岂能全部归咎于杨秀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