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指的是哪些人?他们关系如何?

“五子良将”通常是指代曹操麾下的五位战功卓著的将领,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五子良将的说法来自《三国志》,陈寿把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张郃五人合为一传,并且在最后评价“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后来人们把他们五人成为曹魏五子良将或者魏五子,我们都知道蜀汉五虎上将中,关羽看不上黄忠,那曹魏五子良将之间关系如何呢?

答案自然要去史书里寻找,这里找到两段有关记载,供大家品读: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谕,遂相亲睦。——《三国志·赵俨传》

这一段记载出自《三国志·赵俨传》,时间是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之前,当时张辽、乐进和于禁分别屯驻于长社、阳翟和颍阴(练兵南征),他们彼此之间由于功高位显而互不服气,多次共事都不愿互相协助。曹操就任命赵俨为参军,参与张辽、乐进、于禁三军军事。赵俨运用规劝、疏导的方法消除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终于使三位大将消除积怨,保证了军队的团结。

因赵俨治军有方,从此经常被任命为都督护军,统率协调曹操的高级将领出外征伐。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讨荆州,派赵俨兼任章陵太守,并提升他为都督护军,监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我第一次看见这段记载,感觉赵俨好牛逼,居然监七军,后来想明白了,赵俨其实就是居中协调。

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三国志·李典传》

这一段记载出自《三国志·李典传》,公元215年曹操征汉中张鲁,孙权趁机率十万大军包围合肥,当时守城将领为乐进、张辽、李典,率七千士兵守城。在东吴大军围城之时,合肥诸将便打开曹操之函,写到:“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得与敌人交战。”

因为双方兵力悬殊,李典、乐进诸将都对此指示感到疑惑。张辽说道:“曹公正率军在外作战,等他率领的援军到达时,孙权军必定已攻破我们。所以这是在告诉我们在敌军集合完毕前去攻击他们。我们先挫折敌人的气势,以安定军心,然后可以顺利守城。成败之机,就在此一战,各位还有什么疑惑?”

张辽打算按照教谕与李典一同出城交战,但乐进、李典、张辽平常都互不和睦。特别是李典的至亲(李乾、李整)、宗族与吕布集团有着血海深仇,故而,李典、张辽之间有旧日的仇怨。张辽担心李典不从,李典慷慨的说:“这是国家大事,要看你的计策是否好,我怎么能够因为私怨而不顾大局呢!”于是,率领部众与张辽一起打败了孙权。

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最起码于禁、乐进、张辽三人之间并不和睦,所以说曹魏五子良将之间的关系不会很融洽。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们之间关系形成的原因:

第一,《赵俨传》中说得很明白“诸将任气,多有不协”。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都是三国时期的顶尖将领,互相之间不服气实在是非常正常的,就像关羽看不上猛然崛起的黄忠一样。

第二,五子良将成分复杂,加入曹操。五子良将中,除了乐进是一起兵就跟随曹操之外,其他四位都是后来加入曹操阵营的。其中于禁本是原为鲍信部将,192年鲍信战死后被王朗引荐给曹操,之后便随曹操南征北战;徐晃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公元197年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

张辽的经历比较坎坷,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对每一个人都忠心耿耿。公元199年,曹操攻灭吕布,张辽率领自己的军队投降曹操。至于张郃更夸张,他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阵前和高览一起投降曹操的,所以加入曹操阵营时间最晚。

李典、张辽为何不睦?因为当年张辽一直在吕布阵营之中,而吕布杀了李典至亲李乾、李整以及宗族里的许多人,所以这是血海深仇。就像东吴阵营中甘宁曾射杀凌统的父亲凌操一样,是没法调和的。五子良将加入曹操阵营时间不一,难免战场上厮杀过,所以有些旧仇怨也很正常。

最后,站在曹操的角度来说,他当然是不希望看到自己麾下领兵大将亲密无间的,所以这也是为何曹操明知乐进、张辽、李典三人不和,仍然派他们三人共同守城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制衡之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