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门学士?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大家好,说起北门学士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数不胜数,但是女皇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则天。虽然历史上也不乏其他女性曾经长期把持朝政,但是敢于称帝的却始终只有其一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的专权时期恰好是唐朝国力最鼎盛的阶段,能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从李氏手中夺取政权显然更加困难,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武则天的政治手腕的高超。

而我们知道武则天想要夺取权力仅凭其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她还需要大臣们的帮助。不过唐高宗在位时期开创唐朝的老臣以及他们的后人还有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人民对于李唐王朝也是相对拥护的,武则天必须要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寻找出一支能够服从于自己的官员队伍,最终其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在政坛上还没有站稳跟脚的文人集团。

武则天召集了一些文采斐然的学士为自己撰写政治文件,而这些人也表现了对于武则天的绝对忠诚。按理说他们在政治决策中不会有太大的权力,但是武则天却依靠自己的权势让他们参与到了军政大事的谋划之中。

他们也成为了武则天在朝臣之中的代言人,在帮助武则天夺取大权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不过在武则天称帝之后,这些文人却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有不少人对此提出了不满,最终也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北门学士进出的玄武门唐高宗时期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与武则天势力的扩张

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的时候,其对于自己的儿子李治并不是十分放心,因为他知道这位将来的皇上在政治能力和个人气度上都和自己有着不小的差距。

因此李世民为他留下了几名可靠的宰相来帮助他处理朝政。其中长孙无忌,李世勣还有褚遂良都是李唐的开国功臣,他们的能力也都极为可靠,因此在唐高宗执政早期,唐王朝的政治发展还是十分不错的,而且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也十分稳定。

可就是在这个时候后宫王皇后的一个私心彻底改变了政局的走向,当时李治十分宠爱萧淑妃,这让王皇后对自己的地位十分担心,于是她便鼓励李治迎娶已经出家的武则天,让其进入后宫为妃子。而李治本来就对武则天十分有好感,因此便采纳了她的建议。此事在《旧唐书·则天皇后武曌本纪》中有如下记载:"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

可是在武则天进宫之后,其就立即收获了李治的宠爱,而她也立即开始了其夺取后位的行动。她通过亲手杀害自己的女儿并将其嫁祸给皇后的方法彻底摧毁了皇后在李治心中的形象,而之后又有人举报皇后和其亲属尝试通过压胜的方法来诅咒武则天,这让李治更加不满,最终终于做出了废后的决定。

而王皇后出身于太原王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她的舅舅更是朝中重臣。因此这次废后不仅仅是后宫的重大变故,对于外廷的政治也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当时在朝的几位宰相中除了李世勣没有人支持废后,但是由于李治态度坚决,这些老臣们终究还是没有保住王皇后的后位,而在这次风波中曾经劝阻李治不要废后的高官们在之后都受到了武则天的报复。

随着武则天登上后位,其政治野心也逐渐从统领后宫发展到了前朝,由于李治在不久之后就身患中风并且留下了十分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武则天得到了听政议政的机会,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梦寐以求的,而武则天也十分明白她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听命于自己的官僚队伍。

在武则天夺取后位的过程中,李义府,许敬宗等人都站在了武则天一边,而在武则天登上后位之后,就立即将此二人拉拢了过来,成为了自己的心腹。她让这两人诬告之前反对她的来济,韩瑗和褚遂良一道谋反,而此三人也很快就受到了严厉的处罚,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并被勒令终生不得返回朝廷。

而在此之后,当初反对武则天为后的高官就只剩下长孙无忌一人了,由于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又是开国的重臣,因此武则天并没有急于对其展开攻击。而是在其当上皇后的第二年才对这位位高权重的老臣下手,她在一起由许敬宗审理的案件中,让被告诬陷长孙无忌曾经密谋叛乱,这样的供词虽然并不是那么可信,但是李治还是将长孙无忌发配到了贵州。至此之后,曾经反对过武后的宰相们就都已经离开中央政府了,而新上任的宰相李义府,许敬宗等人都是武则天的亲信,皇后的势力在朝堂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从武则天夺后到其势力逐渐扩张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勃勃的野心,而在长孙无忌被清理之后,武则天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已经十分大了,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对于朝堂之上的影响还只限于其对于朝臣的控制。但是其意志并不能直接传达到外廷之上,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之后兴起的北门学士了。北门学士的兴起及其对武则天称帝的帮助

在武则天稳固了自己的后位,并将反对自己的重臣清理的差不多之后,武则天便开始寻求政治地位的再次上升了。现在虽然朝中的宰相们有不少都是她的心腹,但是武则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利用并相互成就的状态。

就像之前的王皇后一样,其亲属和关陇集团的贵族们依靠其后位获得大权,而王皇后也因为他们得以稳坐在后宫之主的位置上,现在的武则天又何尝不是如此。朝堂之上的李义府等人依靠着武则天的支持大肆敛财,而武则天则因为自己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得以掌控整个后宫。

此时的李义府和许敬宗也和之前的大臣们一样,他们认为现在的武则天和之前的皇后们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其清除权臣的目的还是为了稳固自己在后宫的位置,因此这些武则天的心腹其实并没有帮她夺权的打算。

不过武则天的欲望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皇后位置就能满足的,武则天需要有人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在朝堂之上的代言人。而她将目光投到了当时在唐朝政府中地位较低的文人身上。在当时文人们在官场中的地位远远低于士族之后,因此他们对于当时掌权的旧贵族也有一定的怨言,这就让他们很容易就被武则天拉拢到了自己的身边。

当时这些人被武则天安排了起草诏书的工作,而他们直接对接的是位于禁宫之中的皇帝和皇后。在李治生病之后,其实他们也就成为了武则天的私人秘书。由于当时他们被允许通过玄武门出入皇宫,因此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和出入南门的大臣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当时比较重要的北门学士有刘祎之、刘懿之、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等人。此事在《旧唐书·刘祎之传》中有如下记载:"上元中,迁左史、弘文馆直学士,与著作郎元万顷,左史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皆召入禁中,共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乐书》,凡千余卷。时又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的官职虽然比较低微,但是他们掌管的权力却是十分大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能够与诏书产生直接关联的官职,都有着极高的政治影响力,无论是编写诏书之人还是颁布诏令之人,都有矫诏的能力,并且他们与最高统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能让他们获得与官职不匹配的地位。

而当时的北门学士们也是如此,他们虽然名义上只不过是撰写诏书的文职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参与了政策的决议过程。而且能够与他们进行讨论的官员多是宰辅一级,这就相当于武则天麾下有一支只属于自己的宰相幕僚团队,这让唐高宗在位后期颁布的诏书中都有武则天意志的影子。

而且除了参政议政的职能之外,北门学士还有编写书籍的职能。在唐高宗一朝,北门学士们前后编纂了《列女传》、《臣轨》等多部书籍。在这些书籍中,大多都是宣扬君臣之道,亦或是道德上的倡导。这让当时掌握实际权力的武则天树立起更好的政治形象,为她之后夺取权力提供不小的帮助。

而北门学士编写了另外一篇重要文件则是武则天发布的十二条改革意见。当时李治病情十分严重,甚至连上朝都不能完成,于是当时的大臣们便开始考虑是否要确立武后专政的地位,还是让太子监国。就在这个时候,武则天的北门学士们为她编写了一篇政治改革条令,在其中针对当时唐朝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十二条改革意见。其中包括劝课农桑,减轻徭役,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广开言路,以及以道德治天下等政治理念。

北门学士帮助武则天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这些改革意见大多是方向上的意见,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做法。但是这足以向天下人表示武则天在身居禁宫的同时,对于民间的疾苦是有深刻的认识的。而这篇文件也让朝堂之上的大臣们认可了武则天的政治能力,同意让武则天正式接管国家权力。武则天的称帝与北门学士的没落

在武则天独掌大权之后不久,唐高宗李治的病情就出现了恶化,而在弥留之际,其将裴炎等大臣招至身边明确将皇位传于当时的太子李显,并让其与武则天共同辅佐新帝,之后便撒手人寰了。

之后李显便登上了皇位,当时裴炎等人希望武则天能够让出自己的权力让皇帝亲政,但是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武则天在李显即位之后依然插手朝中政务,而北门学士依然是她重要的政治工具。不久之后李显将自己的岳父韦玄贞封为侍中,这让武则天起了戒心,她担心李显不好管制便废掉了他的皇位,将皇位授予了李显的弟弟李旦。

经过废帝一事之后武则天便再次将国家的权力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不过她的野心依然没有得到满足,在摄政一段时间之后,武则天便开始打算自立为女皇,而她这样的想法让北门学士集体出现了一定的震动。

前面我们说过北门学士中的文人一开始大多身份低微,他们一开始打算归附于武则天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位女强人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由于他们的儒生背景,其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忠于李唐王朝的,他们认为自己帮助武则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唐朝的政治问题,而武则天专权这样的行为在李治重病,新皇暗弱的时候都是可以被这些北门学士接受的。

不过假如武则天要称帝就是另外一件事了,这意味着站在她一方的臣子们都要变成大唐的叛臣,这对于这些文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而以刘祎之为首的文人们就对武则天的这一想法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其中刘祎之曾经多次声称希望武则天能够将统治权交还给皇帝,并且认为武则天既然有废立皇帝的能力,那么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皇族之中寻找一个能够担任起这一职责的皇子,而不是自己临朝听政,对于武则天自立为皇帝的想法,刘祎之等人更是十分反对。刘祎之的言论在《旧唐书·刘祎之传》中有如下记载:"后祎之尝窃谓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大隐密奏其言。则天不悦,谓左右曰:'祎之我所引用,乃有背我之心,岂复顾我恩也!'"

而这样的说法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让其震怒不已,她立即下令逮捕了刘祎之并将其赐死。这些满怀政治理想的文人们在最后还是看到了武则天争权夺利的野心。而其中有文人气节的官员们不愿与武则天同流合污,最终选择了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而刘祎之的死也宣告了北门学士时代的结束。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皇帝的贴身文官风评一直不佳,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经常凭借着职位的便利干扰朝政,而且他们多半以皇帝的意志为主,完全罔顾实际的政治情况,这让他们被朝中重臣所看不起。

不过武则天组建的北门学士似乎与这种普遍形象不同,他们之所以会接受武则天的领导并不是为了夺取权力,而只不过是想帮助这位皇后能更加顺利地帮助身患重病的唐高宗统治这个国家。而他们帮助武则天做的事情也并没有掺杂个人的利益诉求,他们真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走上正轨。

在他们看穿了武则天想要篡夺唐王朝权力的时候,也及时站出来对这一想法提出了反对,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个集体中的部分人还是有着十分崇高的气节的。不过他们在那个乱世中最终还是成为了武则天争权夺利的工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这可能只能怪他们没有早些看出武则天的狼子野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