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为什么诈死落凤坡 关于庞统之死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庞统诈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庞统为什么诈死落凤坡?
关于庞统为什么诈死落凤坡,其实在历史上,庞统是在攻打雒城中被流箭(即乱箭)射死的,并没有诈死这一说法的。
关于庞统的死,主要是有《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记载。《三国志》是史书,相关记录还是比较客观的,而且后续也没有人对庞统之死有异议。
当前出现的诈死(争议),主要是在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这本著作之后的,因为《三国演义》里书写庞统的死与《三国志》不一致,比《三国志》中的记载死得早了,所以是出现了诈死这一说法。
《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时为表现人物形象,会杜撰一些故事情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庞统诈死落凤坡的几个假说:
的卢妨主,刘备有意为之
这个假说是刘备明了解自己的坐骑的卢马,会妨主,需要送给亲近的人,待的卢马把别人妨死后,自己才能安心骑的卢马,所以刘备送的卢给这个亲近的人,就是庞统,间接把庞统害死。
这个是徐庶说过“此马虽有千里之能,却是妨主。使亲近乘之,待妨死了那人,方可乘之,自然无事”,意思是,的卢这匹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会克死自己的主人,所以需要给亲近的人骑,待克死这个人后,再骑的卢,就可以了。
此外,支持这一假说的,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庞统自视甚高,自负要强,这在君臣当中是很避讳的,要了解,刘备是君主,虽然当时天下未定,但是刘备心里还是多少有点自居帝王的,而如果这个是时候,臣子表现得自大,震主,那刘备心里就不会不提防,猜忌了,送自己坐骑给庞统时候,庞统也笑纳,骑得毫无避讳感,这就让刘备很忌惮了,是不是哪天送皇位给庞统,也是这般哦……
针对这一假说,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漏洞百出的:
(1)的卢妨主,需要送人,妨死别人,才可以自己骑,这个需要送亲近人,大可送给别人,而不是庞统这样的重臣,而且庞统号称凤雏,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可见,天下未安,更没有三分天下的时候,刘备是不会想搞死庞统的。
(2)刘备对庞统有所猜忌,忌惮,这个也不足以在这个时间点搞死庞统的,要了解汉高祖,刘邦在围攻项羽时候,了解韩信有称王之心,见韩信对项羽围而不攻,做的是先册封韩信“三齐王,五不死”,而不是先搞死韩信。庞统也是一样的,正值刘备用人之际,是不会想让庞统死的。
这里有个细节,在送的卢马给庞统的时候,是在行军西征的路上,庞统的马受惊,庞统翻马掉下来,刘备说“军师何故乘此劣马,临阵眼生,误人性命。吾骑白马,性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吾自乘之”,意思是军师为什么坐劣马,阵前眼生(即怕生人,自古家禽动物皆有怕生人行为的,比如狗狗看见生人会汪汪叫的),害人性命,贻误军机,我骑的白马(指的卢马),性情温和,你骑我的的卢马,可以保你万无一失,你的劣马,我来骑。
大有与子同行,与之同食,与子同寝,与子同裳,与之同骑之意,即刘备的抓住这个机会笼络庞统的心,当年刘备先祖刘邦,也是把自己的衣袍给韩信批上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不会想搞死庞统的,至少这个时间节点,刘备不会搞死庞统。
争强斗狠,诸葛亮有意为之
这个主要是庞统和诸葛亮都是齐名的谋士,得一而定天下,再加上庞统比较自负傲娇,目空一切,自然是不会觉得诸葛亮比自己厉害,这个假说也确实是迎合了庞统的这个性格特点。
在西征时候,诸葛亮夜观天象,送信给刘备说“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以此激将庞统,让你小心谨慎,不要前去。
天生要强的庞统当然不乐意了,要对着干,说“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意思是我庞统也会看天象,了解罡星在西边,应验主公会拿下西川,见太白星临近雒城,前面斩杀泠苞,已经应验了凶吉了,是大吉,如果不是大吉,能取得斩杀泠苞胜利,继续西进吗。
这个假说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诸葛亮和庞统,都为人臣,军师,彼此合作虽然有争宠,争强,但是也远没有到要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他们刚主事刘备也没多久,积怨尚浅。刘邦当时也一众谋臣,萧何,张良,陈平……打下天下后,论功行赏都争吵了一年多,才分封完,期间也没见搞得你死我活的,以诸葛亮的谋略,还远不到要搞死庞统的地步。
庞统诈死落凤坡,主要是《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人物形象,颇有玄幻色的,是对现实生活,对史实的加工,提炼,突出人物形象。庞统有凤雏知名,配上落凤坡(凤雏,凤凰 陨落的地方),更合乎人们茶余饭后,说书消遣。
《三国演义》整部小说,还是更多的渲染,表现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空城计,八阵图……相比之下,庞统这个人物角色就被弱化了许多,是很适合小说描写风格的,并非史实客观情况的了。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庞统是在攻打雒城中被流箭(即乱箭)射死,因为有凤雏之名,所以安葬的地方被取名为落凤坡,即凤雏在此陨落。
就像张继写的《夜泊枫江》,其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谁又能说得清是深秋,寒冷的山上的寺庙,还是真的有一座寺庙叫寒山寺,还是诗人听到的是别的寺庙声音,因为这首诗之后,才在这座山上建一个寺庙,取名叫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