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时两人离得那么近 荆轲最后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荆轲刺秦王,离那么近为何会失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荆轲《易水歌》

《史记·刺客列传》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分别以荆轲与亲王的角度介绍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燕国太子丹请求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荆轲这位壮士为了报答太子丹对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明知一去不回,便就决定一去不回。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司马迁将荆轲的暗杀的实施过程详细的记录在了史书之上, 我们也因此得以窥见历史的一角。荆轲在绕柱三圈以后,将带毒的匕首刺向秦王,终究还是落空打在了铜柱之上。当时荆轲已经身受重伤,最后只好靠着柱子大骂:“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荆轲刺杀失败的原因皆在这句话中,意思就是之所以事情不成,就是因为太子丹说想要活捉秦王。但是为何荆轲又会在刺杀失败之后主动自爆幕后主使呢?按照当时社会对于忠义两全的看法,荆轲闭口不言慷慨赴死岂不是更好? 纵观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不仅仅是《史记》中提到过荆轲刺秦的故事,在《战国策·燕策》中也有一段与之差不多的记载,但是其更加侧重的其实是燕,秦,赵的三国外交活动。重点记述了太子丹这次轻率行事给燕国带来的灭顶之灾,而这其中我们隐隐看出,这也许是荆轲自己的一个复仇计划。

根据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荆轲原是卫国之人,卫国位于黄河岸边,富饶丰盛,人口众多。但是在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国军队濒临卫国边境,卫国被灭,变为秦东郡。当时卫国的主君被流放,荆轲也失去故国,变为无家之人。 而荆轲本身在故国消失之后,他的行动就充满了目的性。先是游历到秦国太原郡榆次,与盖聂论剑,但是我们在《史记》中可以看到,嫪毐的封地正在榆次,作为太后的男宠,很有可能是为了自那得知一些秦国的情报。

后在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赵国与秦国关系恶化,相互归还质子。这时候的荆轲因盖聂对其怒目而视仓皇逃走。进入邯郸,就是为了知道当时赵王的打算。而后燕国的太子丹于秦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年)自秦出逃回到燕国,而这时的荆轲就出现在了太子丹的面前。 桩桩件件无不与当时秦国的事件有关,可以看出当时的荆轲一直都在为了获取秦朝情报在东奔西跑。在荆轲与丹会面的时候,二人一致厌恶秦王的共同点让他们一见如故。于是才有了这一次荆轲刺秦的计划。

而此时的燕国与当年荆轲的卫国何其相像,那是的燕国形势是“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已到如此地步,燕国此时与秦国相抗已经毫无可能。但是倘若诸侯国联合起来再来一次合纵伐秦说不定还有一点机会,可这时的燕国差的就是这一点机会。 所以当时为了给燕国一个喘息的时间,荆轲刺秦之后,说出幕后主使。将秦王的目光从整个燕国转移到太子丹一人身上。事情败露之后燕国将太子丹的首级奉上,两国因此虚伪以蛇一段时间。燕国便可趁此机会想办法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抗秦。

这样太子丹保住燕国的目的就达到了,而荆轲其为故国做的最后一件事也完成了。他作此言论之前就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只不过其最后没有看到,燕国仅仅只是苟延残喘了五年时间,还是国破家亡,希望终究是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