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中国为什么能再次统一?隋初统一条件的成熟

隋朝中国为什么能再次统一?隋初统一条件的成熟 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南北双方战事频仍,都试图以武力消灭对方,以求一统天下;但由于各种原因,南方统一不了北方,北方也统一不了南方。

(1)北方统一南方的淝水之战。从公元371年到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消灭了北方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苻坚是氐族人,苻坚认为其势力强大,“投鞭 于江,足断其流”,南方的东晋政权是“垂亡之国”,战则必克,苻坚贴心大臣却不这么乐观,他们认为,前秦内部的民族成份复杂,鲜卑、羌、羯分布在京畿附 近,他们臣服于前秦是慑于前秦的武力,他们对前秦怀有灭国之恨,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在后方作乱,前秦境内的汉族人民将南方的东晋视作故国,不会真心支持 氐族人去灭亡自己的故国。但苻坚统一南方的决心十分坚定。于是挥军南下,北南双方的军队在淝水(淝水为淮河的支流,即今安徽寿县一带)对峙。前秦军临淝水 立阵,南方晋军不能渡河。晋军要求前秦军后移,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企图在晋军半渡时发动攻击,便下令军队后辙,部队刚一移动,前秦军队有一位汉族将领叫 朱序的,因不忍看到故国被灭,大叫“苻坚败了”,于是前秦军队疯狂后奔,自相残杀,晋军乘胜追击,前秦大败。苻坚不仅没有灭掉东晋,统一南方,而且北方那 些被他先前灭掉的民族政权又建立了起来,北方再一次陷入分裂。再经过四五十年,随着各民族间融合因素的增长,统一条件的具备,在北魏太延期五元439 年),北方才又实现了新的统一。从淝水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对立是国家统一的大障碍。

(2)南方企图统一北方的北伐。当北魏统一 北方后,南方的刘宋政权,由于国力增强,有了北伐的打算。公元431年,宋文帝出兵10万,分东西两路北伐,准备攻下黄河以南的战略要地,北军见其势力强 大,暂将部队撤至黄河北岸,但是到了该年八月,北军大举反攻,南方刘宋军队大败,损兵折将,所收复的失地全部丢失。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49年)宋文帝听 说北魏与草原上的柔然开战,认为有机可乘,决定再次北伐,刘宋军队分东西两路北止,主力东路军围攻滑台(河南滑县),西路军兵指潼关,当东路军围攻滑台 时,当地汉族人民踊跃支持,史载:“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赴者日以千数”(《通鉴》卷一百二十五),但东路军的主帅却纵兵掠夺百姓的财物,让先前支持他 们的百姓凉透了心,最后东路军被北魏的军队打败。西路军攻克了陕县(今河南陕县)、弘农(今河南灵宝市北),逼近潼关,斩北魏军万余,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但因东路军失败,西路军不久被迫撤退。当南方刘宋军队后撤之时,北魏军队却乘势反攻,直入刘宋统治的腹心地带,杀烧抢掠,兵陈长江北岸,声言要渡江夺取刘 宋都城建康(今南京),但北魏军队前有大江阻隔,后无强大水师支援,且士马损失过半,于是在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正月收兵北撤。南方北伐的失败一是将 帅无能,从刘宋部队掠夺支持他们的百姓可见一斑。刘宋的经济实力很有限,战前,还向境内的富民借贷以充军饷。

可见,要实现以武力统一天下的目标,需要各种条件的成熟。

统一条件的成熟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是唐代诗人杜审言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诗句,意思是说:云霞从海上升起,那正是曙色初露;梅柳间的绿意从江南渡到江北,那是春天已经来临。

当统一条件成熟时,一个地跨长江两岸的大帝国就呼之欲出了,居临天下的帝国天子也就赫然可显。概括起来,隋初统一条件的成熟有以下几点:

(1)民族矛盾的消除。西晋末年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种类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史书上称为“五胡”。“五 胡”等少数民族和内地的汉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五胡之间也有矛盾,由于阶级压迫的加深和统治者有意识的挑唆,人们分不清是非,只分种族的异同,民族之 间疯狂的仇杀屡见不鲜,也十分残酷。如后赵时赵冉闵就曾下令在都城内大杀胡人:“一日之内,斩首数万。(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长皆斩之,死 者二十余万,……于是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晋书》卷一百七《石季龙载记下》)。这种屠杀完全不分是非,只要你有高高的鼻子和满脸的胡须,就被认为是 “非我族类”,就有可能被杀。在西晋灭亡后,短短的一二十年间,中国人口从二千三百万骤减至一千余万(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第四、五章,人民出版 社1988年)。民族间的仇恨和偏见深植在人们的头脑中,一时难以消除,这是国家统一的极大障碍,我们可以看到在前秦企图统一南方的淝水之战中,民族间的 隔阂和矛盾是怎样使前秦苻坚统一南方的愿望化为泡影的。

即使在民族仇杀十分盛行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也自 觉不自觉地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权,在孝文帝时断然采取全面汉化的政策。①禁胡服。胡人的服装与汉人不同,孝文帝规定,禁止穿胡服, 服装一依汉制。②断胡语。以汉语为唯一的通行语言,如有人敢在朝堂讲胡语,一律免官,考虑到年龄大的人做到这一点很困难,规定30岁以上的不强求,30岁 以下的,在朝廷上必须用汉语说话。③改姓氏。姓氏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孝文帝规定,所有的胡人均应将姓氏改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等 等。

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融合,特别是胡汉相互通婚,作为民族界限最明显的血统已混淆不清,在杨坚代周时期,胡汉已基本融为一体。这一历 史过程持续了两个半世纪。杨坚代周建隋,是汉族政权的恢复还是胡族政权的延续,在胡汉两族贵族看来已没有什么分辨的必要,因为大家都处在一个新汉族大家庭 之中了。当时黄河流域的汉族,实际是以汉族为主,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等各少数民族血统的新型汉族,他们共同高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杨坚代周的成 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恩赐。同样,南北之间的对立也失去了民族矛盾的性质。北方政权也放弃了原来兴自朔漠的夷狄自卑感,以“神州 之上国”的豪迈雄姿自居。北方政权也是华夏王朝的观念,在南方也日益获得认同。因此,到杨坚建隋时,南北之间已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和认同:陈、隋南北两个政 权都是代表华夏文化的汉族政权,南北斗争已失去民族斗争的意义。从民族融合的角度上看,南北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至于谁能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要看双方的 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