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事变发生时,早有防备的李建成何以会成为案板鱼肉任人宰割?
玄武门事变发生时,早有防备的李建成何以会成为案板鱼肉任人宰割?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李家父子的权力角逐战,引发了玄武门事变的恶果!
隋朝末年朝局动荡,各方势力竞相走上了历史舞台,无疑李渊一家成了笑到最后的大赢家,可惜李家赢得了天下却输了亲情,父子离心、骨肉相残的悲剧正在悄然酝酿。
反隋成功后,李渊建立了唐朝,可是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难,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祖制理应立为太子,可嫡次子李世民手下在反隋战争中立下不巧功勋,曾多次救李渊于水火之中,甚至可以说打下大唐万里江山的军功章上有李世民的一半,权衡再三的结果是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
当然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卓越功绩、弥补未立太子的遗憾以及平息其部下的不满情绪,李渊特设了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位,允许他开府纳士,也就是在太子之下特设个天策上将,让李世民有自己的府邸,培养自己的势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天策上将府成了唐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对于父亲给予弟弟的特权,深居东宫的李建成是如鲠在喉,他们兄弟二人在起兵反隋时尚能同心协力,可是因为行军打仗能力不及李世民,所以李建成在建朝后基本退出了一线战场,专门负责帮助李渊打理政事,终日打交道的都是文臣言官,手里没有军权、帐下没有虎将、在军中的威望也远不及李世民,再加上李渊对他们兄弟的态度并不明朗,虽然立自己为太子,却百般拉拢重用李世民,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李建成不得不忌惮自己的这位好弟弟,所以一直与齐王李元吉合谋,打压甚至构陷李世民。
与此同时,遭受兄长打压的李世民也很郁闷,自己劳苦功高,只因为李建成早生了几年就人家为君我为臣了,拼命在战场厮杀为他人做了嫁衣还备受排挤,世上哪有这般道理?想当年可是李世民坚定了李渊反隋的决心,甚至《唐书》说,李渊曾许诺李世民在反隋成功之后封他为太子。李世民从来都是个有野心的人,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嘴里的肉就这么被李建成叼走了;
再者说就算李世民能够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天策上将府里的将军们也不会同意的,大家拜了李世民的山头,他若是九五之尊,将军们跟着平步青云,他若是甘居人下,将士们恐怕早晚要被清算掉,所以他们决不允许李世民任人宰割。
面对兄弟的明争暗斗,李渊做了些什么呢?李渊也知道李世民居功至伟,甚至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对他的军权也是有所忌惮的,所以他选择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扶持李建成做太子,册封天策将军安抚李世民,在皇子中形成两股势力,相互制衡,稳定朝局,稳固自己的皇位。当然册立李建成而非李世民,也有吸取了隋文帝废长立幼引出祸端的经验教训,李渊可不想步隋文帝的后尘,随着李世民势力越来越强,李渊的天平也偏向了李建成,使得太子集团逐渐占了上风。
李家父子三方各怀鬼胎的拉锯战,最终酿成了玄武门事变这骨肉相残的悲剧。
李建成何以会在玄武门事变中惨败丧生?
首先要从双方帐下的人才上面分析,李世民这边可谓是人才济济,由擅长出谋划策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组成的智囊团,还有擅长带兵打仗、骁勇善战的尉迟恭、程咬金、侯君集等猛将,不是亲戚心腹就是共同浴血奋战的战友,总之都是一心捧李世民上位的。
而李建成、李元吉的势力就显得有些单薄,但也不是没人,例如在唐太宗一朝以直言进谏闻名的魏征,就曾是李建成阵营的大将,他一直对李建成主张要尽早除掉李世民,否则后患无穷,可是并未能引起李建成的重视,错失了良机。魏征在投了李世民之后还在慨叹当初李建成若是听了自己的话也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不过李世民宽宏大量,也没和魏征计较。
在玄武门事变中有一位重量级嘉宾叫做常何,虽然名气不大,但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他本是李世民手下的人,后来被李建成阵营中的魏征相中,便让李建成将其拉拢在自己营下,不过魏征怎么也没有想到,常何又在李世民的多次暗访劝诱下重归其阵营,成了一个双面间谍,玄武门之变时,就是常何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经过玄武门入朝之后将玄武门关闭,断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援兵的后路,助李世民成功的斩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其次,在对形势的判断和事前的准备上,李建成由于对二弟李世民能力和势力的忌惮不得不早早的便开始做准备,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李建成招兵买马时做出的响动太大,好像是在昭告全天下,李世民必然有所察觉,而且李建成一开始对李世民的刺杀行动提前泄露被又李世民知晓,这样李建成就处于一个不利的形势,也加快了李世民对他诛杀行动的进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就已经提前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安插在宫中的人手清理掉了,还在玄武门埋下了伏兵,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便成为案板上的鱼肉,只能任凭李世民宰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