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一战秦国都已经消灭赵国主力 赵国为何40年后才灭国

还不了解:长平一战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长平一战中,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什么40年后才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赵军主力被歼。

但是,此后的赵,不但坚持了30多年,还能屡挫强秦,伐燕攻魏,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实力。

这是为什么呢?

长平虽败,但赵仍然保持一定的实力和生存机遇

长平之战,赵军45万大军被歼。

对于45万的数字、构成(多少大军,多少赵民,多少韩民),历来颇有争议。

但是,没有争议的是:长平之战后,赵军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

在9年后对燕国的反击战中,赵军出动了13万(一说25万)大军。(《史记》载13万;《战国策》载25万)

差不多同一时期,在雁门之战中,李牧集结了15万大军。(百金之士5万,善射者10万)

也就是说,赵国依然能动员15-25万的野战部队。

尤其是:部署于代的李牧兵团,战马多,机动力强,往往能以高速机动弥补兵力劣势。

而且,赵人尚武之风浓烈,“其民习兵”,武装起来的普通百姓,也是不容小觑的。

另一方面,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并天下的大势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为求生存,关东诸侯在一段时间内更倾向合纵!

想立刻灭赵,秦国尚不具备绝对优势

秦是长平之战的胜利者。但是,秦要立刻灭赵,也并无绝对把握。

首先,秦在长平之战中的损耗也很大。如白起所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同时,长平之战虽胜,但秦的实力并未得到补充。

从此前的攻韩之战到长平之战,秦军一直处于高消耗状态。

但是,由于“上党民走赵”,秦通过这轮作战得到的人口、财富大为减少,无法补充战争消耗。

而从地理上看,秦要继续东进,攻打邯郸等地,则需要翻越太行,补给压力比之前大得多!

因此,赵虽弱,但秦也并非“怎么打都能赢”。

要想尽快灭赵,秦国唯一的机会是:借长平之战的震慑效果,趁着赵人、各诸侯没有反应过来,一举攻破邯郸!

否则,一旦赵及其他诸侯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秦将很难迅速灭赵。

秦陷入低谷期

遗憾的是,秦浪费了机会,随后,又陷入了一段长达二十年的低谷期。

1、错失良机。

长平之战后,白起一面巩固上党,一面请求增兵增粮,准备乘胜一举灭赵。

但是,在范睢的影响下,秦王拒绝了白起的请求,接受了韩赵割地求和的请求。

2、遭遇重挫。

秦王暂停攻赵,虽失良机,但如果秦真的休养生息,待国力恢复再战也不失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退兵不久,秦王又决心攻赵。

结果,“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从震惊中走出来的赵人同仇敌忾,拼死抵抗,魏、楚联军攻其于外,秦军大败。

邯郸之战的失败,只是秦一连串挫折的开始。

此后,魏又攻取了秦在关东的飞地陶邑。

随后,在与魏的作战中,信陵君主持合纵,再次大败秦军,乘胜追至函谷关。

3、陷入低谷。

而秦在随后的二十年间,陷入了孝公变法以来罕见的低谷期。

秦昭王去世后,秦孝文王即位当年就去世,秦庄襄王即位3年半即去世,秦王嬴政即位时只有13岁!

先是国君的连续更迭,后是“主少国疑”,秦国政治陷入危机。

这期间,秦国发生了吕不韦与赵姬、嫪毐争权、长安君叛乱等一连串变故,使秦陷入低谷。

这期间,在吕不韦的主持下,秦对山东发起过一些规模或大或小的攻势,但尚无力组织大规模的灭国战争。

直到嬴政掌权,秦才逐渐走出低谷,开始灭国的进程。

将才+兵种优势,使赵在关东仍能保持强势

长平之战后,赵军规模大不如前,但是,赵在关东诸侯面前,依然能保持强势。

廉颇、李牧、庞煖,都是一时良将。

而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后,良好的骑兵传统依然给予了赵得天独厚的优势。

强大的机动性,给予了赵军“以快打慢”的机会,廉颇、李牧等良将又往往能找到对手命脉所在,赵军自然往往能以少克众。

邯郸之战后,燕国试图“摘桃子”,发起了大规模(据说有60万)伐赵战争。

赵以乐乘率军抵抗于代,集中主力在鄗城击败燕军前军,又迅速机动,连续击破燕军各部,以至围困燕都城,取得了又一次辉煌胜利。

实际上,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战国七雄中,只有秦、赵、燕三国有条件发展较大规模的骑兵武装。燕国的骑兵力量算是不错的。

赵对燕都能“以快打慢”,对其他关东诸侯就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赵北燕,南攻魏,东克齐,依然保持强势。

将才+地理优势,使赵能屡挫秦军

秦王政发起一统六国的战争,正是从前236年攻赵开始的。

可是,赵国依然抵抗了9年,并多次挫败赵军。

其中原因,在于李牧的将才及独特的地理优势。

赵以太行-漳水-长城,组成了一道弹性防御圈。

由于漳水-长城难以突破,秦军往往要分兵出狭窄的井陉,两路夹击。这就给了擅长机动作战的李牧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赵军,可以以防御圈迟滞一路,以李牧集中主力歼敌一路。

在秦前几次攻赵作战中,主将是桓齮一类的将领,其素质与李牧尚有差距,给了李牧各个击破的机会。

因此,李牧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两次重挫秦军。

在第五次秦攻赵时,秦军领军者是王翦、杨端和这样的名将,李牧难以找到各个击破的取胜之机,但依然能依托防御圈,与敌周旋。

最后,秦拿出了屡试不爽的“离间计”,害死李牧,才一举灭赵。

值得注意的是:

在秦第一次攻赵时,由于赵军主力在攻燕,秦夺取了邺等九城,已突破太行,兵临漳河。

在肥之战前,赵王不用李牧,而以扈辄为将,导致10万大军被全歼!

在最后一战前,赵国连续两年出地震、干旱、饥荒。

在连续的天灾人祸面前,李牧仍然能维持局势,足见良将的价值。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拥有一定的实力。

强悍的民风、彪悍的骑兵、优秀挫败了秦、燕等国,维持住了局势。

而秦长达二十年的低谷,又给了赵国喘息之机。

可是,长平之战后,赵的有利条件再多,终究不能与强秦相比。只有在良将优秀的指挥、协调下,这些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作用,才可能求得生存。

但赵王却先后两次换下李牧,自毁长城。

赵人非亡国之人,赵王却是亡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