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自愿刺杀秦王的吗?他有何苦衷?
公元前227年,荆轲受到燕太子丹的派遣,携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事败被杀,史称荆轲刺秦事件。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赞扬荆轲的一首诗《咏荆轲》,诗中,荆轲的侠肝义胆、大义凛然、豪气冲天、视死如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动容,不愧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诗。
然而,仔细通读《史记·刺客列传》,发现真实的荆轲与陶渊明笔下的英雄形象还是有很大出入,至少,荆轲刺秦王,他不是心甘情愿的,更像是被人套路了,陷入了一张罗网,不可自拔,为何这么说呢?
荆轲原本就是一个蹩脚的刺客,《史记》中说荆轲好读书击剑,说明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然而,很快司马迁就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他的剑术不行,而且还是一位胆小鬼。
荆轲曾经游历到榆次这个地方,与盖聂比试剑术,哪知还没比,荆轲就吓得赶紧开溜。有人让盖聂把荆轲喊回来,盖聂回答说:“不用喊了,那些剑术不行的人,只要我瞪他一眼,他就吓尿了。”
荆轲又游历到邯郸,和一个叫鲁句践的人较量博击之术,两人为博局的路数争执不下,鲁句践一怒之下把荆轲叱责一顿,荆轲吓得落荒而逃。
虽然荆轲剑术不行,但他更像是一位文人,一位浪迹天涯的文艺青年。他原本出生于卫地,后来一路漂泊到了燕地,混迹于酒肆,结识了以屠狗和擅击筑的高渐离,二人志趣相投,很快结为知己。
荆轲在燕地的日子逍遥自在,每天在酒肆与高渐离饮酒作乐,喝醉之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引吭高歌,歌罢,两人为彼此的表演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引得围观的市民啧啧称奇。
如果没有后来燕国的处士田光先生找上门来,或许荆轲继续在酒肆与高渐离饮酒作乐,长歌当哭,吟诗作赋,逍遥自在。至于诸侯相互征伐,城头变换大王旗;秦国大兵压境,燕国危如累卵,那跟他有关系吗?
荆轲早就进入田光的视线,他看中的是荆轲与他一样“智深而勇沉”的性格,能成大事。当太子丹以大事相托之时,田光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荆轲。
荆轲只是一位无欲无求的文人,偶尔舞一下他蹩脚的剑术而已,他有必要为太子丹赴汤蹈火、乃至甘愿牺牲生命吗?但田光先生很有谋略,他精心编织了一张网,只等荆轲钻进来成为他的猎物。
田光亲自来拜访荆轲,他很有套路,不说此行的目的,只说太子丹有一件大事需要荆轲去完成。荆轲不明就里,以为报效燕国的机会到了。
哪知,当田光交待完一切之后就自杀了,这几乎把荆轲推到了一个不义的境地,他必须接受太子丹的任务,否则,他就对不起九泉之下的田光先生。
荆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拜见太子丹,当太子丹向他说出那个惊天的任务后,荆轲懵了,刺杀秦王!这种风险极高的行动,他可从来没有想到过,这基本上就是去送死。
经过仔细的考虑,荆轲觉得这笔买卖不划算,便委婉地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此国之大事,臣下,恐不足任使。”
既然荆轲已经进了田光先生织的那张网,太子丹就不会轻易放他出来,他继续将那张织得更紧了。
于是,“太子顿首,固请勿让”,不得已,荆轲只得同意。
太子丹担心荆轲反悔,立即对荆轲许以高官,尊他为上卿,好吃好喝供着他,香车美女哄着,小心伺侯着,唯恐怠慢。
这更像是对死刑犯的临终关怀,荆轲哪有心情享受。相对于香车美女,保命要紧呀,那该如何保呢?他的办法就是一个字:拖,多活一天算一天。
太子丹就不干了,心想秦国军队马上就打过来了,你还在磨洋工,那可怎么行,催荆轲赶紧动身。
荆轲被逼得没办法,只得又使出一招,他向太子丹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求得到樊於期将军的脑袋,其二要太子丹交出燕督亢之地图。
这两个要求是在试探太子丹的心里底线,樊於期穷来投燕,是太子丹的朋友,怎能趁人之危,出卖朋友呢?至于督亢地图,则更具有战略意义,怎能轻易送人?
交出这两样东西,对于太子丹来说,更像是一场豪赌,万一赌输了呢?代价太大。果然,太子丹犹豫了。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当太子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意味着荆轲赢了。既然太子丹缺乏壮士断腕的决心,那荆轲也不用白白去送死。
初战告捷的荆轲决定趁胜追击,打算让太子丹的刺秦计划快速流产。于是他找到樊於期,他决定向樊将军摊牌,用激将法阻止樊将军自杀。
当荆轲见到樊於期后,开门见山地对樊於期说:“我听说将军这颗头很值钱呀,得到它就等于拥有了黄值千金,封万户侯。”然后,荆轲接着说: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按照一般逻辑,一个人要去买一件东西,肯定会尽量贬低它的价格,使卖家以更低的价格出售。而荆轲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再盛赞樊於期的脑袋的价值,明显劝他珍惜自己的生命,知难而退。拯救樊於期,就是在拯救荆轲自己。
哪知,荆轲失算了,樊於期等待的就是了断,一个斩钉截铁自我了断的理由。樊於期二话没说,拿起刀就自杀了。
荆轲一下子背负了两条人命,一条是田光,一条是樊於期,他的处境将更加困难。太子丹很快知道了樊将军的死讯,并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乃盛樊期首函封之。
装模作样地表演完毕后,为了断绝荆坷地退路,太子丹又立刻向荆轲提供了燕督亢之地图,还给他配了一把徐夫人的匕首,锋利无比,见血封喉。
现在,荆轲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总该没话说了吧?哪知,荆轲仍然迟迟不肯出发。太子丹以为他反悔了,又去催,荆轲真的很生气。
“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该找的理由都找了,该要的东西也都给了,谁不畏死,荆轲也不想死,但他还有退路吗?于是,荆轲只得出发了。
荆轲的确不是一名合格的刺客,蹩脚的剑术,没有献身精神,没有任何准备,也缺乏必胜的信心,一再犹豫、迟疑,推诿,试问这样的人如何完成重大的使命?
既然明知荆轲不堪重任,那为何太子丹仍然坚持让荆轲刺秦呢?这要从太子丹与秦王嬴政的个人恩怨说起。
太子丹年少时曾在赵国做人质,嬴政出生在赵国,二人少年时交情很好。后来,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国做人质,受到嬴政的羞辱,偷偷逃回了燕国,发誓要报仇。
当秦军大兵压境,将要入侵燕国时,太子丹的老师鞠武曾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因旷日持久,被太子给否了,他需要的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计划,于是便有了刺秦。
但是这个计划却极不靠谱,无异于以卵击石,失败是必然的。荆轲的出现,如同是一棵救命稻草,让太子依稀看到了报仇的希望,哪怕这个希望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幻影,他也甘心去尝试。
太子丹只想向世人证明,在强大的秦国面前,他们曾经反抗过,曾经不屈过,曾同仇敌忾过,唯有如此,他才可以安然地面对祖宗、面对后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燕国百姓,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正因为如此,在太子和宾客们在易水边为荆轲送别,显得那么的决绝,那么的悲壮,因为谁都知道,这是一次没有归程的旅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为歌,所有人为之动容,莫不垂泪。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已成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