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御医都是给皇亲国戚看病的 他们的医术到底有多高呢

古代御医医术高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御医:也就是给皇室贵族们看病的医生,因其看病对象身份高贵,而这群医生又是专门只为他们看病,所以贵称为御医。在古代自从有了皇权制度以后,御医就一直存在。很多家族也会因为自己家里有为皇室贵族看病的御医而感到自豪。毕竟按道理来说,能为皇室看病的医生代表的就是这个国家最高的医术,但是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

在古代陪伴在皇帝身边的人们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伴君如伴虎,很多情况下不管是做事还是说话,稍微有一点不对的地方就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作为一名御医,这种感觉更是深刻。毕竟他们的看病对象都是身份高贵的人,如果有一点没有做好就很有可能掉脑袋,更别说是看病看错了。

明朝史书有记载:在明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一位妃子因为月经推迟很久一直没有来。御医们对这位妃子的诊断是怀了身孕,并纷纷跟太子贺喜。但是只有一位御医认为这位妃子其实不是怀孕了,而是因为有病导致的月经不来,并且还开了一幅很有可能导致堕胎的“禁药”。

这位妃子的病情一直没有控制住,反而越来越加重,情急之下就想尝试下这位御医给开的药方。但是太子却一面令人看守着这位御医,一面让妃子服药。如果妃子一旦有危险,那么就会立即处死这名御医。万幸的是最后这位妃子的病好了,这位御医也保住了性命。

f/5cee1eae90efb.png"/>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御医都有这种好运气的。比如清朝年间的同治皇帝,因病而死,太医院的院判李德立等都被革职罢免。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死后,太医院的院使,、御医等也都被革职罢免。更有甚者还因此而失去了性命。可见在皇帝面前当御医并不是什么好差事。

客观上来说,古代的医疗水平、医疗环境等如此一般都是为了避重就轻、以此来逃避皇室的压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已经成为当时御医们的心态。喜欢开一些没有风险的补药,而治病之药都是以缓治为目的,而并非是药到病除。随大众走,只要不引火上身这就是御医们的心态。

此外,因传统的医学方式,都是千人千方,每个医生跟每个医生开的药方都不一样,因此用药的决策权往往都是取决于“圣意”。比如晚清时候的名医马文植,受诏入宫给慈禧太后看病,诊断完病情后就给开下了药方。但是此药方需经太医院看过之后,在交到皇太后手里进行审阅。然后再有其身边的太监传旨说太后认为可以服用此药,然后此药方可进行熬制。

9/5cee1ea1de63b.png"/>

御医们无法决定最终用那种药,使用药方的最终审核权力是太后的决定,这依然违背了医疗规律,但是这还不是最狠的,最过分的就是不懂医疗的太后常常是自己更改药方。但是做为一名医生在但是的情况下却是束手无策,因为他们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所以不管皇室人做出如何过分的决定,他们都无法阻拦。这也是当时的医疗水平提升不上去的主要原因。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由于传统的医学受到了严重的局限,现代医学也开始从西方传入过来。清朝也对医学进行了改革,并派出留学生出国进行深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医疗水平才逐渐提高。人们对医学的认知也随之提高。这也为后来我国医疗方面点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