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刘备此时选择了什么?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曹魏阵营,曹丕不叫篡汉而叫代汉,因为刘协是“主动禅位”,曹丕受禅是“顺应天意民心”。天意如此,逆天不详,所以曹丕只好“勉为其难”了——尧舜禹之间是不是走的这个程序不得而知,但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基本都能算曹丕的学生,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曹丕“受禅”,还搞了个“三让三辞(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王三上书辞让,乃为坛于繁阳)”,根本不如刘备爽快。刘备直接给活刘协开了追悼会,然后高高兴兴地在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的劝进之下称帝了——当时关羽身在东吴首在曹魏,难怪领衔劝进的重臣名单中找不大右将军领巴西太守新亭侯张飞的名字。
e/5cd62d26d684e.png"/>
刘备称帝,据说是为了名正言顺地与曹丕分庭抗礼,毕竟汉中王打魏皇帝,会被不了解内情的人视为以下犯上。但是刘备除了称帝之外就别选择了吗?当然不是,刘备当时至少还有三条路可以走,至于如何抉择,那就要看刘备和智囊团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了。
刘备除了称帝之外,第一条路就是学当年的曹操。
当年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立献帝刘协,曹操当时的反应是“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曹操得到卫兹的资助,这才凑了五千人马,扯起了讨董联军的大旗。而刘备在曹丕称帝的时候,怎么也能凑齐十万人马。如果这时候刘备公开宣称刘协没死,并且自己又接到了衣带密诏呼吁天下诸侯起兵勤王,应该比当年的曹操还有号召力。
读者诸君都知道,曹丕接班不到一年就开始代汉自立,此前他不过是一个五官中郎将,不要说门阀士族对这个小字辈不大看得起(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讨门阀士族欢心),就是他的两个弟弟曹植曹彰,也未必真心拥护曹丕称帝。如果刘备振臂一呼,当时已经结仇的孙权会不会响应不得而知,朝廷文武大臣暗通款曲的肯定不会少,毕竟在“勤王救驾”这件事上,汉室宗亲刘备比宦官之后曹操更可信一些。
除了效仿曹操当年讨董,刘备也搞个“讨曹联军”,刘备还有第二条路,那就是派出特种部队把已经被废为山阳公的刘协“偷出来”。当时刘协虽然被废为山阳公,但是并没有失去行动自由,每天还可以上山采药,下山后还能开办学校。如果刘备派出特种部队,制造了刘协采药迷路失踪的假象,是可以把改变装束的刘协偷到西川的。
如果刘备成功偷回刘协,那么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都会吸引一大批忠于汉室的精英人才来投靠。蜀中人才匮乏,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才都被曹操打着大汉丞相的旗号给划拉走了。
有人说当时汉献帝刘协就是个锅,曹丕早就想甩掉了,如果刘备想要,曹丕会睁一眼闭一眼假装瞧不着,曹丕没把刘协送到魏蜀边境,让刘备接这个烫手山芋,就已经算是厚道的了。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对的,如果刘协真的脱离了掌控,对曹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只要刘协脱困后公开宣称曹丕是篡汉而不是代汉,那么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就会完全消失。所以曹丕宁肯让刘协“病殂”,也不会便宜了刘备。
即使曹丕加以防范,也并不代表刘备没有机会偷走汉献帝。咱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当时刘协是有一定的行动自由的,而且连年征战后,大汉已经千里无鸡鸣,是真正的地广人稀。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只要刘备想偷,总还是有机会成功的。但是刘备连一点营救汉献帝的打算都没有,在曹丕昭告天下“册封”刘协为山阳公的时候,刘备则直接宣布了刘协的死亡,既然刘协“已经死亡”,自然是不需要去营救的。
除了组建讨董联军和营救刘协,刘备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效法当年的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表面上承认曹丕的继位合法性,并就此讨价还价,然后烧毁栈道,把自己关在汉中和蜀地养精蓄锐,等到时机成熟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给曹丕致命一击。当年刘邦出其不意打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刘备完全可以有样学样:刘备或许不如刘邦,但是曹丕的能力跟项羽更是差得没影儿,刘备的成功几率,要远远大于他的老祖宗刘邦。
可是刘备既不承认曹丕的皇帝地位,也不肯与孙权恢复盟约(孙权已经主动求和),同时刘备既不去征讨“篡汉”的曹丕,反而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几乎倾巢而出去打孙权了——你的曹丕,是征讨逆贼,你打孙权,则是军阀混战,哪一种军事行动更具“正义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9/5cd62d30c732f.png"/>
现在看来,除了自立为帝,刘备还有三条路可走,无论是学曹操组建讨丕联军,还是偷取刘协奉(挟)天子以令不臣(诸侯),或者学刘邦韬光养晦静观时变,刘备都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这时候就要请问读者诸君:您认为除了称帝之外,刘备在这三条路中应该如何抉择?哪一条路通向最后的成功?反正笔者以为,刘备不打曹丕而打孙权,有点本末倒置,称帝后仓促出兵伐吴,似乎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