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秦昭襄王后期,只有赵国能与秦国一争高低

简单一句话,各国最喜欢看到的不是秦顺利打败赵,但也不会是赵国顺利打败秦国。所有国家最喜欢看到的,是秦赵两败俱伤,最后他们也等到了。赵国全军覆没,秦军损失超过三十万。最后包围邯郸的时候,各国联军也终于出手了,顺利把秦军打回了函谷关,但这个时候秦赵两国都残了,损失过大急需调整。最后引起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上党郡也割给了魏国。受传统演义的影响,限于一个小说家的想象能力以及普通人的理解能力,中国人的古代军事观念过度将战争简化为双方主帅斗智斗勇,计谋,火攻之类。其实打仗拼的永远是综合国力,恒久未变。能够做到几十万军队的统帅,他们的军事能力对比最多就是95和100的区别(都是万里挑一的天才)。

e/5cd3ebda16844.png"/>

白起厉害,但白起带兵大多数都是优势兵力,某种程度上沾了整个秦朝实力的光。拿破仑厉害,但最后只是少了三万兵力就输了滑铁卢。对于长平之战,攻守的决定不是赵括能够彻底改变的。赵括能够决定的,只是如何执行中央决策层的策略(如何进攻)。由于廉颇在前线不愿意承担进攻责任,就换上赵括(赵国只是个农业中等国家,几十万大军的后勤拖不起,坐等下去只能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鱼死网破),胜利者都有为了美化自己的能力,在战争中往往会贬低自己的兵力以及夸大对方的兵力。如果真的按照史书所说,秦国作为战国中后期第一强国,在决战的时候只能依靠白起组织起绝对劣势的兵力去以弱胜强,他凭什么作为第一强国。

前257年,即邯郸战后10年,信陵君率五国攻秦,败秦河外。随后,秦用离间计,信陵君被罢免。如果你想说,为什么不在长平之战激烈的时候突袭。战况,军队组织,要花费大量时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诸侯各国是希望两家打残,而非一家独大,自五国伐齐后,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是诸侯没预料到的。合力攻赵或秦,控制不好把赵或秦打成齐国那样不是各国想看到的。事实上,秦国变法太彻底,秦国这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已经超出传统的制霸诸侯,他的国策是一扫天下不死不休的,其它六国的思维还停留在争地盘当老大的阶段。

f/5cd3ebde46760.png"/>

其它列国都想着坐收渔翁之利。他们看不到这个是中华民族走到了一个最大的十字路口。到底是要走秦国那样的中央集权还是走周朝那样的松散的联邦制。秦国用一场大胜告诉了整个华夏民族中央集权是唯一的出路。其实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各国情报混乱,秦赵长期对峙的局面是谁也吃不掉谁,两国派使者谈判误导了其他五国,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赵括初期的胜利蒙蔽了所有人,而崩溃之快超过所有人的想象,没有任何人包括赵王自己都没想到赵军主力会在40天内全军覆没。

e/5cd3ebe324e6b.png"/>

秦国是被山东六国敌视的,所以没人帮秦国。赵国也曾想过求韩魏两国援手,不过赵国或战或和的策略使赵国使者在咸阳被秦昭襄王当着韩魏两国使者的面摆了一道,韩魏两国看到赵国或战或和不似要全力与秦一战,也就不愿出兵了。赵国失去援兵主要是因为在外交上被秦国玩弄,失去了其他国家的信任。都想坐收渔翁之利,也都不敢轻举妄动。就像两个绝顶高手在过招,旁边一帮二三流的武林人士,这些人不知道两个人是否都用尽全力了,所以也都不敢轻易的去帮助任何一个人。

他们想的是与其耗费兵力,拿国运去赌一赌,倒不如等他们两败俱伤,一举壮大。天下苦秦赵久矣。秦昭襄王后期,能与秦国一争高低的只有胡服骑射后成兵的赵国,其余各国都衰落了,此时列国只求自保,对于霸权已经没有雄心,只要不是灭国大战出现超强霸权,五国更愿意维持这种均势。而同时秦赵两军对峙三年,胜负未分,前途晦暗不明,五国也不可能随意帮助其中一国,所以才做了吃瓜群众。

9/5cd3ebe831d26.png"/>

当时列国的共识就是,秦国不能帮,因为秦国要是赢了,那么其他的国家很难和齐国抗衡。而赵国能把秦国逼成这个样子,要知道秦国是征召十五岁以上的男丁上战场,不胜就绝种。而赵国把手长城的长城兵都调来了,可见这是一场赌上国运的战争,赵国也不能帮。当时魏国是想援赵的,军队走到一半被秦国秦王一纸书信吓退,真假我们不知道,但是魏国肯定是想坐收渔利的,天下各国也是这么想的,反正我们没有损失,都看戏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