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白莲教为什么会在乾隆期间造反呢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从康熙后期开始,清朝官方开始有“盛世”的说法。到乾隆时,则频繁提起。乾隆就曾说过:“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不仅皇帝,一般的臣民口中,也常把盛世挂在嘴边。乾隆年间的状元于敏中就曾上奏疏表示:“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这些说法,并非没有缘由。康熙到乾隆,一百多年的跨度里,清朝国力整体处于上升阶段。尤其是乾隆掌权的六十四年,清朝在人口、疆域、财富、与周围国家的关系上,更是一个顶峰阶段。为了彰显盛世,乾隆还下令修书。

《四库全书》就是这么来的。对外战争也频频得胜。乾隆还给自己加上一个“十全老人”的称呼。但在乾隆退位当太上皇的第一年,白莲教造反了。

乾隆显然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他令和珅调集重兵围剿,并杀掉数个白莲教首领。可起义仍是无法平定。直到乾隆去世,白莲教造反的声势依然浩大。

这场看似由官府追拿白莲教偶然引发的造反,实际又充满了必然。从白莲教的历史来看,他们自成立后,经常参与造反。也正是这一原因,白莲教被历朝官府打压为秘密组织。

e/5cc3b4e55943a.png"/>

清朝入关后,白莲教一直以“反清复明”为旗帜,不断反抗清朝。只不过,乾隆以前的历次造反,都没有形成太大的声势,就被当地官府成功击破。

乾隆时期,能形成如此声势,跟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从大背景而言,清朝自乾隆后期开始,国力便走向衰退。衰退的原因,极为复杂。从军队来说,对外战争确实取得一些胜利,但总体而言,军队战斗力,也是衰退阶段。乾隆年间可以仰仗的军队,主要有八旗和绿营。

八旗是清朝初年的主力,一度战斗力极为凶悍。天下平定后,清朝在全国险要地区,驻扎八旗。皇帝一直希望八旗军可以继续保持骁勇的战斗作风。

乾隆皇帝曾下旨训斥驻扎在江南的八旗军,希望他们戒骄戒惰。怎奈形势不由人。即便乾隆亲自下令,也无法挽回八旗战斗力的颓败。乾隆平定白莲教时,把主力压在绿营上。

绿营兵人数较多,待遇较八旗更低,总数大概有六十万左右,分散在全国各地,采用世兵制。父亲当兵,儿子也当兵,不得从事其他行业,且升迁困难。长期以往,绿营士气不高。但军力衰退的背后,也有国库告急的原因。乾隆年间频繁的战争,对国库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战争是烧钱的无底洞。朝廷需要投入巨额财力,才能持续维持。乾隆在位初期,国库十分充实。越到后期,国库便愈加枯竭。当然,这并非只是战争的缘故。国库的枯竭,也因为当时朝廷官场从上到下,奢靡腐败的作风。

d/5cc3b4cfd2a15.png"/>

乾隆为彰显盛世,曾多次南巡。每次南巡,便需要消耗大量财富。沿途的装点打扮,各地官员的孝敬。两淮地区盐商为了更好跟朝廷做生意,恨不得掏空家底为乾隆庆祝。

乾隆又喜欢附庸风雅,题字赋诗,底下官员就拼命巴结,为他送上各类珍宝古玩。后来那些文玩国宝上,才留下乾隆大小印章题字。

皇帝生活奢靡,底下官员也纷纷效仿,刮尽天下民财。和珅会在后来搜刮出上亿家产,倒也不稀罕。朝廷中枢里和珅这样的巨贪,地方上就有衙门小吏的大贪,各项苛捐杂税逼得很多百姓无路可走。

官吏缺乏监管,且上下贪墨。对流民百姓,就是见缝插针的勒索。即便是手上只有一点小权的衙役,也可以靠着手中的公文,让百姓走投无路,乖乖交钱。

e/5cc3b4c6b2b2c.png"/>

越来越多人,为了躲避苛政,成为流民。从官府的角度看,百姓脱离原有的籍贯,成为流民,便无法按照保甲法进行管理。

可是,在百姓看来,他们的家业,已经被一并夺去。生活艰难,甚至连子孙后代,都可能要经历同样的生活,无法看到任何希望。对他们来说,与其继续忍受折磨,不如揭竿而起。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9/5cc3b4c1353ce.png"/>

当时不只白莲教造反,在云贵地区,也有反抗清朝的力量。乾隆最喜欢的福康安,和珅的弟弟和琳,都在云贵地区的战争中去世。

而在白莲教起义爆发的源头,四川、湖广一带,清朝驻军本就薄弱。当地深山较多,流民也极多,白莲教更容易从最初的小规模不断发展,终于形成规模,向远在北京的乾隆,发出属于自己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