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是怎么消失的?
粟特人原是地处中亚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居住于帕米尔高原(中国古称葱岭)以西的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泽拉夫尚河流域),中国古称河中地区。
粟特人主要信仰的是“祆(xiān)教”(即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但他们因受各个历史时期及特殊体制环境中,所信仰的佛教、摩尼教、景教也成为粟特人的显著特征。
AD3世纪开始,粟特人为谋求商业利益而参与在到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并由此在丝绸之路沿线定居,后通过拓展商业网络、控制中转贸易等方法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使其成为中古时代中欧贸易、文化的中转桥梁,同时也将粟特文化艺术风格融入到了中原文化艺术。
后在中国南北朝时期(AD420年~AD589年)先后建立康国、安国、曹国、石国、米国、何国、火寻、戊国、史国等被称为“昭武九姓”的城邦。因善于经商而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并在丝绸之路宁夏段的今固原海原县留下诸多生活遗迹。
入华粟特人在包容万象的唐代,通过归附、入人质、使节、技艺等方式与汉民族融合后积极参与政治社会生活,同时在学习中原文化及受儒家之忠君思想的主流强化意识而得到当时统治阶层的认可,后以家族门第、军功、文人科举的途径成为军事、政府等各个机构的官员、随员,并建功立业;著名的有甘肃省武威境内的安氏家族先后有安兴贵、安修仁为武德功臣,安元寿、李抱真、李抱玉等出将任相而位高权重。族群起初分布于今甘肃西北部内蒙西部(古代雍州、凉州的河西走廊)、长安、洛阳、河北(内蒙古和宁夏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流经地区的北部)、朔方(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后逐渐迁徙至江淮及江南地区。
在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时期因有少部分具有经济积累的豪强氏族、将领的粟特人暗中支持,可更多的粟特族人还是站在唐代中央王朝的一边并参与中央政权的平叛战争中。但即使是这样,多数不明就里的中原汉人却认为是由接纳的外来人所招致的灾难,从而导致中原汉人排斥胡人的社会风潮。因而促使粟特人以更改姓氏掩盖胡人特征而直接汉化。
AD7世纪因夏侯协助唐王朝平叛被吐蕃所控制的丝绸之路中段、东段有功以此做大做强,而成立回鹘汗国并与粟特商人一起在丝绸之路上创造黄金时代。
后全面参与回鹘汗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而与回鹘人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与追随为命运共同体。因为先后在回鹘汗国、安西回鹘国相继被瓦解后仍追随成立甘州回鹘、西州回鹘政权,或是重返回鹘故地依附于黠戛斯民族(活动于今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以北、安加拉河以南地区);同时沙州官府也于于敦煌县专门特设从化乡来管理以粟特人占多数的内附少数民族部落;先后与汉人通商、通婚等会多种形式被逐渐汉化。
AD9世纪中叶、AD11世纪中叶回鹘汗国、甘州回鹘人、西州回鹘人中已被“回鹘化”的粟特人有的又被间接汉化,或是融入维吾尔族成为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