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总督和两江总督谁的话语权更大?哪个更厉害一些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河道总督衙门从山东济宁迁至江苏淮阴的清江。
你会问:黄河并不走江苏啊。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黄河夺淮入海。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回到山东入渤海。在咸丰以前,黄河是经两江总督辖区入海的。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两江辖区的黄河治理上,两江总督和衙门驻在两江辖区内的河道总督,谁的话语权更大?
9/5c8f530e984c2.png"/>
如果按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定级,两江总督不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正二品,加衔为从一品。而河道总督的加衔,只是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了衔也只是正二品。在此年之前,二者是平级的,河道总督也是兼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七年(1729年),河道总督辖区一分为三,分别设置北河总督、东河总督、南河总督(江南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在职责权限上有交集的,是南河总督。
(以乾隆十八年以后为例)按理说,两江总督是可以管着南河总督的。事实上,此年之前,两江总督的职责中,就包括对黄河的管理。可是两江总督实在太忙了,苏、皖、赣三省的事务就多如牛毛,他无法分心再管河工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两江总督对黄河事务很多都是外行,而能出任南河总督(河道总督)的,都算是专业人士,比如康熙年间的河道总督靳辅,就是有名的治水专家。让两江总督写一本类似靳辅著的《治河方略》?还不如罢了他的官。
e/5c8f530765043.png"/>
所以,江苏砀山(今属安徽)以下的黄河治理,直隶总督挂着兼辖河工的空衔,实际上并不怎么管理。何况,河工是苦差事,成天风吹日晒,万一黄河决了口子,还连累自己的仕途。
出于这种考虑,两江总督巴不得不管黄河事务,出了事,让南河总督顶雷扛包。乾隆朝时,黄河治理屡屡出现问题,南河总督没少挨批,这也吓到了两江总督。对于境内黄河的事务,两江总督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堪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两江总督不插手河工,这对南河总督来说当然是好事,少了外行插手。但也带着一个问题,南河总督的辖区在两江总督辖区内,如果没有两江总督的积极配合,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嘉庆帝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除掉和珅后的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帝就驳斥了两江总督费淳的请求。
费淳说了什么?他说不想再管河工了。嘉庆帝很生气,说当官的都像你这样偷懒耍滑,南河总督什么事都干不了。不行!接着干,必须配合好南河总督。
其实倒不是费淳耍滑头撂挑子,实在是两江总督和南河总督在两江辖区内的职权划分不清楚。有时面对一个问题,两江总督和南河总督面对面,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这事该归谁管,很尴尬。
嘉庆帝扩大了河道总督(不是南河总督)的职权范围,两江总督既然不想管,那就一边呆着去。比如朝廷下拨的治河专款,应该以河道总督为主,两江总督给予配合。两江总督同时也要配合河道总督,给治河人员(包括专业官兵)发放工资。
嘉庆帝,以及之后的道光帝,都明确了南河总督和两江总督的职权边界。即河务上的事情,首先要听河道总督(南河总督)的,两江总督只是“兼管”,是个配角。
a/5c8f52f2bd618.png"/>
两江总督本来就不想管吃苦还捞不到好处的河工,他们想管的是盐政和漕务。但油水甚大的盐政和漕务都有专业官员管理,两江总督无法插手。
自此,河道总督(南河总督)才真正可以算得上把河工事务揽在手里。不像之前,南河总督简直就像是两江总督的跟班,大事都由两江总督定。甚至于两江总督可以“随意”弹劾南河总督。乾隆七年(1742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德沛就向乾隆帝密告南河总督完颜伟私开邵关坝,导致黄河水暴涨。只不过,完颜伟早先一步把情况上报给了乾隆帝,才躲过德沛的弹劾。但为了照顾两江总督的面子,乾隆帝还是用不三不四的借口,撤销了完颜伟南河总督的职务。
d/5c8f52ea79a18.png"/>
不过,清朝自嘉、道年间开始衰落,天下汹汹,河务也几乎到了没人愿意管的程度。反而出现了河道总督(南河总督)偷懒耍滑,两江总督主动管河工的情况。无他,河道总督(南河总督)是苦差,相关河臣捞不到好处。两江总督主动接管,是考虑到给自己的仕途增加一抹亮色,将来好升迁。不仅是河务,就连漕务,漕运总督也差不多束手旁立,看着两江总督忙来忙去。
等到黄河在咸丰五年北徙后,南河总督更是无事可做,1861年撤销。而两江总督管不到黄河事务,也落了个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