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为什么说马培之不仅医术好而且情商高?从他给慈禧治病就能看出来

对这类人的病情,不该问的断不能问,不能说的断不能说,做到天知、地知,你知、他知,双方心领神会就行了,否则,就可能遭遇不测。晚清名医马培之不仅智商高,情商也远超常人,这在为慈禧治小产后遗症上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清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宫中的太医不知诊断了多少次,也不知用了多少药,竟然一点也不见好转。老佛爷如果有什么不测,那该如何是好?朝中上下都很紧张,却一筹莫展。光绪无奈只好下诏,命各省督抚保荐良医。接到诏书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不敢怠慢,访得江南名医马培之医术精湛,即上书保荐他进京御诊。不久,一道圣旨下到江苏,召马培之进京。马培之家乡的人无不为此感到自豪,可是他本人却高兴不起来:京华名医如云,却治不好慈禧太后的病,皇上下诏征医,可见她的病乃非同小可。伴君如伴虎,此番进京如果治不好慈禧的病,只怕毁了多年清誉不说,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殃及家人。

马培之长途跋涉抵达北京后,一刻也未停息地做准备功课,即动用各种资源秘密打探慈禧的病况。关于慈禧的病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失血症”,还有一些十分离奇的传说。马培之拜会了御医,却不得要领,眼见进宫的日子一天天近了,不免心急如焚。最后还是通过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结果让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很可能患的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培之吃惊之余,心中却已明白了大半,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轻松了一些。

会诊的日子到了,马培之与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一同进宫。马培之暗中观察,慈禧脸上虽然涂着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太医介绍病况后,由薛、汪、马三医依次跪诊切脉。马培之发现慈禧的脉象两寸虚细,左关沉而微弦,右关沉小带滑,两尺沉濡,缘积郁积劳,心脾受亏,与小产后的症状相符。马培之即拟好养心调脾的治疗方案,与薛、汪的治疗方案一同进呈慈禧。慈禧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战战兢兢,无不背心冒冷汗。但当看了马培之的方案后,慈禧神情渐转祥和,缓缓说道:“马文植(文植是马培之的字)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

众人听了,心中的石头一下子落了地,马培之更是欣喜不已。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切脉后发现症状完全暗合产后失血症。马培之在其治疗方案上只字不提慈禧小产的病因,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药方上暗渡陈仓,主要用以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慈禧本来对医药就有一定了解,加上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既要治好病,又要遮掩私丑。马培之的药方很好地符合这两种要求。而薛、汪两位名医的方案虽然切中病因,脉案明了,却很容易让太医和大臣看出端倪,所以难合她的心意。

慈禧服用了马培之所开的药后,“奇病”渐愈。马培之因此而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但是此后他始终对慈禧的病根儿始终守口如瓶,因而得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