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爆发后,曹操选择官渡来阻击袁绍是为何?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官渡之战,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作为改变历史走向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偶然间小编突然有一个疑问,官渡到底在哪,曹操为何选择此地阻击袁绍,并最终决战?
官渡之战的背景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董卓趁乱进京祸乱朝政,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天下就此陷入大乱。公元190年至199年,十年的期间,各个军阀集团互相攻击,争夺地盘,吞灭兼并。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关陇和辽东两个边隅地区外,八州之地为袁曹两大军事集团所分割。
袁绍据有河北青、冀、并、幽四州,曹操兼并河南司、豫、兖、徐四州。两大集团旗鼓相当,军事上袁强曹弱,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优于袁绍。一山难容二虎,袁曹争雄必然爆发,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正式率领十万步卒,一万精骑南下进攻曹操。
袁绍先是进军黎阳,包围白马,曹操率张辽、关羽用荀攸计谋斩颜良,然后在延津之战斩文丑。两次小规模战役,打击了袁军的士气,但是袁军毕竟兵多将广,袁绍依然率军渡过黄河,追击曹操,曹操退到官渡,选择在此阻击袁绍南下的脚步。
曹操选择官渡的原因
官渡在哪,曹操为何选择官渡作为阻击袁绍?官渡之战中,袁绍兵多将广是作为进攻方,曹操兵力少于袁绍是作为防守方。既然作为防守方,曹操应该选择地势险要,能够有利于自己防守的地形阻击袁绍,为何曹操没有选择白马、延津这些黄河渡口,凭借黄河之险来阻挡袁绍呢?
答案很简单,黄河渡口太多,袁绍兵力优势明显,曹操不可能堵住所有渡口,所以在白马、延津进行了小规模接触之后,曹操不断后撤,最终在官渡停下,布置阵地等待袁绍来攻。曹操之所以选择官渡,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补给线的距离。冷兵器时代,一场大战往往都是旷日持久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一阵冲啊杀啊就结束了。官渡之战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一直到十月,共历时9个月,这还不包括前期准备时间。所以,粮草军需的供应就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砝码。
官渡处于黄河以南,距离许都直线距离只有87KM,选择这里有利于缩短曹军的补给线,另一方面拉长了袁军的补给线(中间还有黄河)。日后长期相持的过程中,曹操多次派军队袭扰袁绍的运输线,包括最终火烧乌巢扭转战局,都是在补给方面做文章。
第二,官渡特殊的地理情况。虽然官渡是平原,没有什么险要的山地可以防守,但官渡依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那就是水网密布(汉末三国还相对湿润)!袁绍不管是军队还是物资,渡过黄河后,还有阴沟水,鸿沟水、濮水、济水、汴水、睢水等水网层层阻隔。
另外,官渡口本身三面环水,北边是官渡水,东面是中牟泽,西面是圃田泽,中间只有宽约数里,长约二十里的地方可供袁军正面进攻。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曹操利用有限的兵力部署防守的阵型,以消弭袁军兵力多的优势。而且面对水网密布,袁军也不好分兵。
简而言之,官渡地理位置特殊,因此成为曹操挑选的最佳防守地点。经过长期的相持,最终曹操火烧乌巢,使得袁绍军心大乱,成功击败袁绍。官渡之战后,曹操利用七年的时间彻底扫平袁氏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