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白修德镜头下的1942是什么样的 河南大饥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中原盆地好风光,抱水环山独玉乡。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么一个文化灿烂、资源丰饶的一个农业大省,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饥荒。

1941-1942

1941年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灾,收成大减。当时几乎没有浇水设备,为了多产几粒粮食,农民没日没夜的浇水抗灾,然而,还是有很多百姓断了粮,只得食树皮,啃草根,煎熬的过着日子。1942年,持续了一年的旱灾刚刚平息,却又遇到了蝗灾,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接二连三的灾害使河南大部分地区收成寥寥无几,甚至绝收。

9/5c3ade349863e.png"/>

白修德镜头下的1942

一时间,饥饿如魔咒般降临到中原3000万人头上。空气中充满了宁静、恐怖的气息,整个河南饿殍遍野,饥尸纵横,每天有上千人被饿死,而这些不幸的死者大多被遗弃在路边,任其腐烂,成为野狗的食物。一位亲历者回忆道:“1942年,我只有8岁。我看到一只野狗,叼了个死人头跑过来,这惨烈的一幕,时常进入我的梦境。”

逃荒

当遍地绝望的时候,茫然的灾民只能向着更远的地方,寻找希望。人人都处在饿死的边缘,挣扎着,痛苦着,沉默着,与死神做着斗争,一批批面黄肌瘦的灾民,他们成群结队,带着一家老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带着祖宗的牌位,逃离故乡。

白修德镜头下的逃荒灾民

这些灾民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有艰难的逃亡。消息闭塞的年代,他们不约而同的将希望寄托在通往外省的火车铁路上。或许他们只是听说这次饥荒挨饿的人很多,但他们一定没有想到,当经历着相同命运的难民聚集到一起时,是三百万!在逃亡的路上,形成了一个300万人的难民潮。他们顺津浦路南北逃亡江苏、顺京汉路南北逃亡湖北、更多的是顺陇海铁路逃向陕西。

扒火车逃亡的灾民

白修德

1915年出生于美国,19岁考入哈佛大学,师从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大学毕业后到中国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并取了中文名字白修德。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时代》周刊的特派记者,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目击者,记录者。

白修德

1942年河南大饥荒,是白修德记者生涯中沉重的一页,当他得知农民大量饿死的消息,便一头扎进河南农村一探虚实。到了灾区才发现,事情比他想象的更严重!他用相机拍下了野狗吃人的镜头、弃婴在路边死亡的镜头、人形鬼貌的饥民躺在水沟等死的镜头、甚至人吃人的镜头......

在这片土地上,饥饿的笼罩下,人道、文明、早已不知踪影。

逃荒中的小孩

震惊之余,白修德急速在洛阳电报局向美国《时代》周刊发了一篇揭示河南饥荒真相的新闻稿《等待收成》。此刊一发,世界哗然。在美国四处演讲的宋美龄看到这篇报道后恼羞成怒,气愤不已,他强烈要求《时代》周刊老板开除白修德,但这一无理要求被拒绝。

白修德回到重庆想向蒋介石面呈实情,在宋庆龄的安排下,蒋给他20分钟时间。白修德叙述了河南饥荒实情,蒋却一一否认,坚称不可能出现狗吃人的情况,直到他拿出狗在路边刨食死尸的照片。看到这些照片,蒋的腿抖动了一下,接着开始道谢,称他是好调查员,比他自己派出的调查员还厉害。

逃荒路上

赈灾

不得不承认,这次报道起到了作用,粮食开始从陕西沿着铁路沿线紧急调运到河南,同时军队也将多余的一部分粮食拿了出来。瘦骨嶙峋的农民终于吃了顿饱饭。然而,由于隐瞒灾情,救灾不力,这次饥荒已有数百万同胞已被饿死,又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这丰满的大地上留下沉重的一笔,人性的光辉和卑劣也得以充分体现,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段无法回避、无法忽略、更无法割裂的悲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