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为人“残暴”,为何在日本人气却依然很高?
日本战国有三英杰,分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他们性格鲜明,面对杜鹃不鸣,信长选择杀戮,秀吉选择挑逗,家康则选择等待。对比之下,似乎织田信长更为“残暴”,而且他还做下3件“暴行”,那么为什么织田信长在日本的人气却依然那么高呢?
一
众所周知,织田信长脾气暴躁,年轻时的他我行我素、放荡形骸,其父信秀死后,家臣们看过他这德行,自然而然就倒向他弟弟一方。不过织田信长还是继位了,继承大名之位的他不改过去的行为,依然我行我素。织田信长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争议是难免的,其中有不少人认为他为人“残暴”,关于他的“暴行”主要有以下3件,不过都有待商榷:
1、朝仓浅井之头颅酒杯说
据传,信长在灭亡朝仓家后把浅井久政、长政和朝仓义景的头颅带回京都,并做成了酒杯进行展示。但其实这件事应该是以讹传讹,其实织田信长是把这三人的头颅做成了薄浓。所谓薄浓是将头骨涂上金粉,乃是对死者一种尊重。
2、火烧比叡山
织田信长火烧比叡山的事件并不简单。比叡山作为传统的强大宗教势力,影响力实力强大,而且比叡山处在北国街道、东国街道及前往京都通路的汇合点上,地理位置也很重要。信长曾经和试图讲和,不过对方坚持敌对,不得已他只能先下手为强。
按照《信长公记》的说法,确实杀死了数千人。不过人们对信长的行为并不是一边倒的否定,毕竟比叡山的僧侣荒淫堕落,生活极其不堪。当然也有人认为信长火烧比叡山是否定中世宗教的权威,是非常必要的政治行动。
3、对武田旧臣赶尽杀绝
其实,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要说残暴还真的不少,织田信长对武田旧臣赶尽杀绝的行为根本没有理由受到指责,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指责他没有任何意义。日本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换做武田信玄如果击败了织田信长,他估计也不会轻易放过信长的旧臣。
如此看来,织田信长之残暴根本就是一个很难简单二分判断的事情。他的“残暴”如同旧时代的封建领主,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而采取了一些过于强硬的措施。试问,历史上有多少成就霸业的霸主不“残暴”呢?至于织田信长为何备受日本人喜欢,我们还需要继续分析。
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气靠的是宣传效果和人物形象塑造,和他残暴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日本人对织田信长的宣传和塑造极为成功,但这种成功是以织田信长自身的传奇为基础的。如果他没有足够的传奇,日本人又怎会对讲述和润色他的传奇那般不遗余力呢?
日本战国时期就是一个重要转型期,织田信长在这样一个时代为促成日本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纵横天下五十哉,天下布武凤鸣岐山。织田信长一介地方大名出身,生死决战中意外战胜了东海道第一弓取今川义元;打着为岳父复仇的旗号,成功夺取美浓;收服德川家康不说,还逼得他杀妻灭子;举兵上洛,拥护流浪将军即位,维护幕府权威;2次冲破信长包围网,成为日本第1大名;甚至在经济发展上也颇有建树,乐市乐座、兵农分离、检地等都是他的功绩……这样的人物谁不爱。
雄才伟略的织田信长有2个非同凡响的特征,一是反传统,敢于挑战旧秩序;二是视野开阔,敢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代的其他人鲜少有人能有他的胸襟和眼光。
除此之外,织田信长的死也极富传奇色彩,他在大业即将成功前夕突然遭遇意外身亡,这种壮志未酬的悲壮结局很符合东方人对英雄的定义。东方民族喜欢赞颂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英雄。日本人并不以樱花开放为美,而是以其凋落为美,织田信长人生的落幕和这种日本的审美如出一撤,他在日本的人气当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