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斯坦福桥战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斯坦福桥战役简介

斯坦福桥战役是维京入侵英格兰期间,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在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的指挥下,于1066年9月25日在英格兰东约克郡乡下斯坦福桥战役击败由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指挥的维京军队的一次战役。在此次战役中,维京人大部被歼灭,哈拉尔三世也在战斗中阵亡。此役标志维京人入侵英格兰的终结,维京时代也宣告结束。

虽然哈罗德二世击退了挪威人的入侵,但英格兰军队也元气大伤。仅仅几个星期后,哈罗德二世就战死在黑斯廷斯战役中,英格兰随后被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

背景

1066年1月5日,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在威斯敏斯特病逝。这位笃信宗教的国王没有留下子嗣,于是他在临终之际要求将王位交给位高权重的西撒克逊伯爵哈罗德。然而,哈罗德加冕后不久便天生异象。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

1066年复活节后,在全英国的天空中见到一种前所未见的迹象,有人说它是彗星。这种天象被人称之为带毛发的星,整整照耀了一个星期。

当时的英格兰虽然仍能保持统一,但它在政治上已极为虚弱,君主制也日趋衰败。随着王权衰弱,各地郡长和伯爵群起割据。哈罗德的父亲戈德温伯爵生前就多次出兵反对爱德华的统治,迫使爱德华承认他在国内至高无上的威权。哈罗德之所以能成为国王的接班人选,与他父亲的政治影响不无关系。

而当时的另一位权臣——麦西亚伯爵利奥弗里克也成为国王的巨大威胁。1055年,爱德华为了压制利奥弗里克的势力,将后者的儿子埃尔夫加放逐。但利奥弗里克父子很快就召集了一支由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组成的大军杀回国内。他们在赫里福德击败王军。于是爱德华只得恢复了埃尔夫加的爵位和领地。 英格兰王权的衰弱状况可见一斑。

哈罗德在国内的地位也并不稳固。两起重大变故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威权:

其一是1064年哈罗德出访诺曼底公国时被诺曼底公爵威廉挟持。为重获自由的哈罗德宣布向威廉效忠,并承诺支持威廉在爱德华逝世后继承英格兰王位。这一公开誓言不仅赋予威廉干预英格兰内政的合法性,同时也令哈罗德失去了国内贵族和民众的支持。

哈罗德回国后不久便遭遇了第二起重大变故。他的弟弟托斯蒂格在与政敌斗争中失败,被剥夺了诺森伯兰伯爵的爵位,并在哈罗德调解未遂后率领部众逃到佛兰德斯避难。

此事也令哈罗德多面受敌。和托斯蒂格关系密切的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三世得知此事后,便宣布与哈罗德为敌,表态支持托斯蒂格。作为托斯蒂格的庇护者,佛兰德斯伯爵鲍德温五世和他的女婿,诺曼底公爵威廉也无疑将成为哈罗德的敌人。

另外,托斯蒂格还与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结盟,这使英格兰人再度面临着北欧人入侵的威胁。

总之,在哈罗德尚未登基之前,除了国内难以驾驭的大贵族之外,他还需要面对来自苏格兰、诺曼底、佛兰德斯以及挪威的潜在威胁。

内忧外患之下,哈罗德于1066年1月6日加冕。他继承王位的消息传遍了西欧各地,那些对英格兰王位觊觎已久的野心家们也开始迅速采取行动。率先对哈罗德发起挑战的人,便是当时最强大的维京统帅——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

为了向哈罗德复仇,托斯蒂格开始四处寻找帮手。他首先与马尔科姆三世取得联系,希望能够获得后者支持。马尔科姆虽然盛情款待了托斯蒂格,但他并未给予任何承诺。

失望的托斯蒂格又试图请求佛兰德斯伯爵支持。佛兰德斯伯爵虽然对他的计划毫无兴趣,但他希望利用哈罗德兄弟的不和坐收渔利。于是便默许托斯蒂格以佛兰德斯为基地寻求支援。

1066年初,托斯蒂格分别向丹麦国王斯文二世和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派出使臣,许诺支持他们获得英格兰王位,希望其中一人能够答应他的请求出兵相助。与苏格兰国王和佛兰德斯伯爵一样,斯文二世对托斯蒂格的呼吁也毫无兴趣。然而哈拉尔三世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托斯蒂格的请求、决定出兵争夺英格兰王位。

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维京统帅,身形魁梧的哈拉尔三世身高达6英尺6英寸(1米98),比同属维京人后代的诺曼底公爵威廉还要高了8英寸。早在哈拉尔15岁时,他便与自己的兄长奥拉夫二世一同出阵,同北海帝国统治者克努特大王交战。然而在1030年的斯蒂克莱斯塔战役中,挪威军队大败,奥拉夫二世也战死沙场。

无奈之下,年轻的哈拉尔只得逃往基辅罗斯,在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麾下担任军官,从此开始他的戎马生涯。不久后, 年方20的哈拉尔便带着500部众南下来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庭皇帝米海尔四世手下效力,并成为了瓦兰吉卫队的统帅。

在拜占庭停留的十年间,哈拉尔征战不断,并因在1041年保加利亚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获得了保加利亚人焚毁者(Bulgar-burner)的称号。

1045年,哈拉尔返回挪威,与他的表弟斯文结成同盟,以武力夺取了挪威的统治权。 1047年他成功继承了挪威王位,称哈拉尔三世。 斯文则继承丹麦王位,称斯文二世。随后,哈拉尔三世为了恢复北海帝国的疆域多次进攻丹麦。虽然他屡次赢得胜利,但他试图以军事胜利扩展领土的行动却收效甚微。正当哈拉尔三世苦恼之际,托斯蒂格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另一个良机。

虽然后世史家大多认为,哈拉尔三世选择干预英格兰王位继承的举动过于冒失,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哈拉尔三世的这场军事冒险倒也有据可循。

早在1038年,前任挪威国王马格努斯(马格努斯一世·奥拉夫森)曾与继承英格兰王位的哈撒克努特(哈代克努特)签订了一份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 若一方死后无嗣,另一方则可以继承死者的王位。

因此,当没有后代的哈撒克努特于1042年逝世时,马格努斯有权根据这一条约排除忏悔者爱德华的继承权。虽然马格努斯并未采取行动,但他从未取消这份同盟条约。所以,哈拉尔认为,作为马格努斯的继承人的他,理应享有先王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

除了血统依据之外,哈拉尔三世手下善战的维京军队也是他自信的来源:

2个世纪前,维京人就曾占据英格兰的半壁江山。

50年前,他们更是在杰出领袖克努特的领导下,成功征服英格兰,建立了丹麦王朝。

维京军队由以重步兵为主的职业军人构成,他们使用木制圆盾、长矛和长剑作战。部分孔武有力的精锐战士,还使用一种强力的破甲兵器——双手战斧。这种柄长1.5-1.8米的战斧只要一击便可砍透对手的盾牌和头盔,也是克制骑兵的利器。

此外,维京军队在远程武器和护甲装备方面也有优势。他们无论在海战还是陆战中都擅长使用弓箭,部队中有一定数量的弓箭手,全军在护甲的装备率上也高于英格兰人。

维京人于870年征服东盎格利亚后开始配备马匹,这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陆上机动作战能力。他们通常在行军时骑乘马匹以提高进军速度,但在战斗时仍然下马作战,以此保持重步兵在防御能力上的优越性。

另外,维京人的长船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作战的机动性。若英格兰人的数量较少,维京弓箭手便利用长船为掩体射击缺少护甲的英格兰民兵,掩护己方重步兵登陆作战。若发现英格兰人数量较多,维京人则可以迅速登船撤离。转而驶往防备较为薄弱的地区继续侵扰。

可以说,当时的维京军队已经具备了轻骑兵侦察、突袭和掩护作战的职能。配合原有的重步兵和轻步兵两类武器系统,使其获得了进行袭扰作战的一切优势条件。英格兰人则处处受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攻。

在哈拉尔三世调集兵员期间,托斯蒂格先行回国充当内应。他在1066年夏天,召集了60艘船满载士兵杀入亨伯河口。但他却被当地守军击溃、最后只得带着12艘船仓皇逃走。

当托斯蒂格发起第一波攻势时,哈拉尔三世也已整装待发。1066年9月,哈拉尔率领300艘船与托斯蒂格的残部在苏格兰会合后,沿乌斯河南下,兵锋直指约克。 哈罗德闻讯,也开始动员各地领主出兵勤王。

11世纪时的英格兰军队主要由临时征召的自由民组成,他们在作战时依然保留了撒克逊先祖从丹麦带来的战术风格。大部分士兵使用长矛作为主要武器,少数精锐武士以长剑和短柄战斧为次要武器。他们的常见装备还包括一面椴木圆盾和一把短刀。除了少部分贵族可以装备锁子甲和铁制头盔之外,大多数人仅身着皮制或亚麻质地的衣物。

撒克逊军队的核心力量则是国王和大贵族所率领的亲卫队(Housecarl)。这些全副武装的职业军人在各自领主的率领下,组成一个小型战斗单位。为了进一步提升机动性,这些精锐步兵还有可替换的多匹战马作为运输工具。

另外,哈罗德的麾下还有一些精锐的维京佣兵,他们也使用维京特有的长柄战斧。祖籍丹麦的撒克逊人也有一些使用北欧长弓的弓箭手,作为掩护力量。甚至还有一些北方边境的地方骑兵,继续沿用罗马帝国时代的东方骑兵战术,为步兵同行提供帮助。总体来看,双方的实力差距并不很大。

9月20日,哈拉尔三世率领大军登陆,在福尔福德击败了麦西亚伯爵埃德温和他的兄弟诺森比亚伯爵摩卡率领的北部英国军队,并成功占领约克。挪威人虽然初战告捷,但也有一定损失,于是哈拉尔在短暂地占领该城并掠走人质和给养后,决定让全军回到在Riccall船上暂作休整。入侵者与诺森伯兰伯爵媾和以换取其支持哈拉尔德登上王位,同时也要求从整个约克郡给予更多的人质。

此时哈罗德二世正在南英格兰防御从法国而来的由征服者威廉带领的入侵者。当得知了挪威的入侵后,他带着他的侍卫以及尽其所能召集来的领主日夜不停的一起快速向北。在4天内,他的队伍从伦敦到约克郡,一共行进了185英里,这绝对可以让挪威人大吃一惊。

哈拉尔得知英军主力抵达的消息后,也做好了决战的准备,但哈罗德的急行军,仍然让维京人不得不仓促应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