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燕国谋臣,后为燕国的未来谋成一件大事

战国时期,秦由于国家改革军事实力暴走上升,成为七国之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一个国家,这时秦王冒出称帝的念头,而且想拉上齐王,这时燕国的一个人,改变了整个当时格局。

秦国可以称帝,因为秦国没有朋友,就算哪个诸侯国依附于他,那也只是惧怕而已,所以它爱称帝就可以称帝,用不着顾忌。齐国就不同了,齐国与魏国、韩国、赵国关系都不错,要是突然称帝,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那说不定会引来反对的声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外交关系会有中断的危险。

正当齐湣王迟疑不决时,这时有人来报:燕国使臣苏代求见。 苏代曾是齐国的谋臣,只是如今他已投奔燕国。这次他是作为燕昭王的特使出使齐国,身负一项重要的使命。当时齐湣王正在为是否称帝而迟疑不决,听说苏代在章华东门外等候召见,他心中不禁一喜。苏代的智慧,绝非常人所能及,正好可以听听这位智者的意见。 齐湣王召苏代入见。

一见面,齐湣王便非常热情,开门见山地说:“嘻,好啊,您来了呀!正好秦国派魏冉前来,要我称帝号,这件事您怎么看呢?” 对称帝这件事,苏代事先并不知晓,便答说:“大王你提出这个问题太仓促了。称帝这件事,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还看得不明显。大王您可以这样做:先接受秦国的建议,但不要马上称帝。” “哦,那您仔细说来听听。”齐湣王拉长了耳朵,想听听苏代有何高见。 “秦国先称帝,我们可以先在一旁观察各国的反应。倘若各国对此都无动于衷,没有什么反应,那您再称帝也不迟。就算到时您不愿称帝,取消帝号,那也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各个国家对秦国称帝都义愤填膺,那么大王您就不要称帝了,以此来收拢天下人心,这可是巨大的政治资本呢。” 谋士就是谋士啊,说起话来就是有见解。

齐湣王十分满意地点点头。 这时苏代问了齐湣王一个问题:“如果两帝并立,大王您认为诸侯们会尊秦呢,还是尊齐呢?” 这还用说吗?秦国攻城略地,罕有败绩,各国肯定是要惟秦国马首是瞻了。齐湣王诚实地答道:“那肯定是尊秦了。” 苏代又问说:“那么如果放弃帝号,诸侯们是愿意跟齐国交好呢,还是跟秦国?” 秦国的狡诈与野心,路人皆知,谁能真心实意与秦国交好呢?齐湣王答说:“各国肯定会跟齐国交好的,对秦国只有憎恶感。” 苏代又问道:“秦国打算跟齐国签订协约,共同对付赵国。大王您想想,讨伐赵国与讨伐宋国,哪个方案对齐国更有利呢?” 赵国在并吞中山及北胡后,实力强劲,这可是难啃的骨头哪。齐湣王回答说:“那当然是讨伐宋国比较有利可捞了。” 苏代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称西帝,齐称东帝,表面上看好象是平等的。然而倘若两国称帝,各国会因为害怕秦国而尊秦却不尊齐;倘若放弃称帝,各国都愿意与齐国亲近,却讨厌秦国。与其联合秦国讨伐赵国,不如攻打宋国来得实惠。所以大王您应该声明放弃帝号,以收天下民心,抛开秦国,不与之结盟订约,不与它争高低。大王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攻打宋国。

一旦据有宋国,卫国就危险了;占据济西,赵国的东阿就危险了;占领淮北,楚国的东部就危险了;控制陶、平陆两地,魏国都城大梁的城门都不敢打了。如此一来,齐国将声威大震,大王将受人尊崇;燕国与楚国将前来归附,天下诸侯莫敢不听从您的命令。这真可以称得上是汤、武伟业。” 纵横家毕竟是纵横家,说起来话,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勾勒出一副美好的蓝图,似乎这些伟大的事业已是触手可及。

这一番话,可把齐湣王听得热血澎湃,雄心壮志都被唤醒了。 最后,苏代总结道:“大王表面上对秦国称帝表示敬重,让天下君王从内心深处憎恶秦国的骄横跋扈。您越谦卑,诸侯们则越尊重您,这就是所谓的以卑为尊。请大王对此深思熟虑。” 还用得着深思熟虑吗?苏代把道理都讲透了,齐湣王完全接受他的建议。 齐湣王听从苏代的建议,接受秦昭王提出的“东帝”称号,但却不公开宣布,静观其变。果然不出苏代的预料,秦国称帝,引起诸侯们的畏惧。

七雄的国力虽然有强弱之别,但各国君主的地位却是相等的,现在秦昭王要凌驾于众王之上,大家的反应可想而知。反对秦国称帝的浪潮汹涌澎湃,齐湣王躲在暗处看秦昭王的笑话。见到时机成熟后,他便公开宣称,放弃帝号,这无疑是将了秦昭王一军。 秦昭王这时才发现自己在外交上已陷入被动的局面,看来自己实在是有点飘,赶紧冷静下来。罢罢罢,还是赶紧扯下“帝”帜吧,以免引起更多的麻烦。于是在称帝两个月后,秦昭王灰溜溜地宣布撤销帝号,恢复王号。这出称帝的闹剧就这样结束了。

由于明智地放弃帝号,使齐湣王获得了各国的一致称赞,这不免使他有了飘飘然的感觉。在这一局中,他以静制动,以谦卑的姿态反倒赢得尊重,巧妙地捞取了名声。这一切,都是苏代的功劳。 可是苏代大老远从燕国出使齐国,难道只是来当雷锋吗?显然不是。作为燕国的使臣,他要为燕国谋取利益。可以说,他是怀揣着一个阴谋而来的,这个阴谋,便是怂恿齐湣王攻打宋国。他借“称帝”之题,巧妙发挥,兜售自己的主张,大谈伐宋之利,并给齐湣王绘了一幅美妙的蓝图。但是这个人最后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