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缅战争 鼎盛的英国为什么花费近60年的时间,才达到吞并缅甸的目标
进入十九世纪以来,大英帝国进入到它的鼎盛时期,在全球各地大肆扩张,然而其对缅甸地区的征服却颇不顺利,是通过三次英缅战争、付出极大代价后方达到目的。
十九世纪初期的缅甸雍籍牙王朝是整个中南半岛上的霸主,在消灭南部的孟族人政权、统一缅甸的过程中,雍籍牙王朝的军队就已经与支持孟族人的英、法殖民军队发生过冲突,其后雍籍牙缅军又陆续征服阿拉干、阿萨姆和曼尼坡等紧邻英属印度的地方政权,不可避免地与英印殖民当局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只是因为英国当时正与法国人、南印度的马拉特人进行战争,故而不得不对多次因追击阿拉干叛乱者,而深入印度领土的缅甸军队保持克制态度。
直到1824年初,英印当局自认为已经彻底安定印度,遂对缅甸雍籍牙王朝的交涉态度渐趋强硬。而缅甸统治集团由于连年对外战争的胜利和消息闭塞,根本不了解英帝国当时的实力,误以为其不过与暹罗、曼尼坡等小国相仿,故而在与英印当局因刷浦黎岛冲突事件的交涉中,蛮横无礼、竟以武力恫吓英国外交使节,第一次英缅战争遂不可避免。
1824年3月开始的战争,双方都动员了庞大的军队参战,在阿萨姆、阿拉干和下缅甸沿海地区的三个地区几乎同时开战,同样部分装备了西式武器的缅军在前两个战场,虽然有所后撤,但给了英军较大的伤亡,其中包括一些高级军官。然而,由66艘军舰组成的英国海军对下缅甸沿海地区的进攻却大获全胜,马都八、土瓦、勃固、仰光等连续失手,当雍籍牙王朝名将班都拉率阿拉干方向的缅军千里迢迢赶来阻击失败,其本人阵亡的消息传至首都阿瓦后,雍籍牙王朝君臣再也没有战斗下去的勇气了,割地赔款的《杨达波条约》最终签署,雍籍牙王朝虽然遭到了严重削弱,但毕竟保住了大部分国土;英印当局则是因为“出人意料”的巨大伤亡,(近15000英军官兵葬身缅甸),使得他们无法达到一口鲸吞缅甸的战略目标。因此,该条约实则上仅是停战协定,没有解决两国间的任何问题,双方都摩拳擦掌,准备着下一场战争。
1852年,一直密切关注缅甸雍籍牙王朝的英印当局,抓住了对方统治集团内讧不和的良机,于4月1 日不宣而战,水路并进,将重点打击方向依然放在了下缅甸沿海地区,缅军猝不及防,各地统治者由于内讧而救援不力,最终得以让英国吞并了包括仰光在内的整个下缅甸地区,仅仅保有上缅甸内陆领土的雍籍牙王朝彻底沦落成了贫穷、弱小的地方政权。其后在敏同王领导下,他们尝试过进行洋务改革,但由于内部守旧势力强大、外部英国人的阻挠,最终失败。而英国趁势于1885年发动了彻底灭亡缅甸雍籍牙政权的第三次英缅战争,这次可说是摧木拉朽,战争进程不足半个月,上缅甸各城纷纷投降,11月29日英军进入曼德勒王宫,宣布将缅甸锡袍王及其王后流放至西印度的特纳吉里,至此大英帝国当局花费近6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吞并缅甸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