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和公孙喜有什么关系?公孙喜怎么被白起杀死的
提起魏国著名将领,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乐羊、吴起,庞涓、晋鄙、魏无忌(信陵君)等等,其实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他的名字叫做公孙喜,也称犀武。历史记载:“犀武者,魏之良将也,名喜,姓公孙氏。”他参与了战国中期魏国许多著名的战役,堪称一代名将,只是后来在“伊阙之战”中被后起之秀白起生擒,老将公孙喜一世英明尽毁不说,还硬生生的成了白起的垫脚石!下面我们来看看公孙喜传奇的一生。
名将公孙喜
公孙喜之所以被称为名将,和他一生之中作为主将打的那些胜仗是分不开的。据史书记载:“魏襄王五年,犀武从相国惠施伐齐。七年,与秦攻齐,虏声子。八年,攻卫,取二城。复攻楚,拔邓。十二年,援皮氏,走秦疾。十八年,与齐、韩败楚垂沙,取方城。二十一年,与齐、韩共攻秦。二十三年,围封陵。襄王卒,子昭王立。三年,韩请兵伐秦,昭王使犀武将兵佐韩伐秦。”由此可见,公孙喜作为主将参加了魏襄王(魏惠王之子)时期的所有战役。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公元前301年的垂沙之战,那么这个垂沙之战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呢?
战国名将
战国中期,由于秦国的一家独大,其余六国经常合纵抱团来抵御秦国的进攻。但是在张仪欺楚以后,楚国就和齐国彻底断绝了关系,六国合纵联盟随之瓦解,而且楚国楚怀王被欺骗以后,本想发兵攻秦出一口恶气,结果反被秦国在丹田、蓝田、召陵三场大战中被连续击败。趁着楚国处处被动挨打的时候,齐国、魏国、韩国也没有袖手旁观,当然不是去帮助楚国,而是想趁楚国没落的时候也分上一杯羹,以报复楚国的反复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齐、魏、韩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的垂沙之战。结果在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的率领下,三国联军大败楚军,斩杀了楚国大将唐昧,还攻占了楚国的方城,楚国从此一蹶不张。
垂沙之战
如果说垂沙之战是魏将公孙喜的最巅峰,那么伊阙之战则是他的最低谷!公元前294年,秦将白起攻占了韩国的新城,韩国向魏国求救。深知唇亡则齿寒的魏王派大将公孙喜率十六万魏武卒精锐前去支援韩国,加上韩将暴鸢的八万大军,一共是二十四万联军对阵白起的十二万秦军。
伊阙之战
公孙喜和暴鸢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而白起则是初出茅庐(第一次担任如此大战的主将)的年轻人,虽然当时已经担任了秦军的左庶长,但是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两军在秦、魏、韩三国交界的伊阙对峙时,魏将公孙喜和韩将暴鸢产生了分歧:暴鸢希望人多势众的魏军打先锋,公孙喜则希望装备精良的韩军打先锋,于是两军都不愿意主动和秦军交战。
战神白起
在了解对方两个主将貌合神离的情况下,白起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假装在阵前挑衅韩军,实际上则绕道后方猛攻魏军,弄得联军首尾不能相顾,而且互相援救也不够(也不会)及时。在魏军被击败以后,白起又前后夹击韩军,乘胜掩杀已经溃败的联军,最终全歼了这支二十四万的军队,还俘虏了老将公孙喜。
伊阙之战
公孙喜被俘以后,不禁感叹道:“先王遇我甚厚,今辱王师,虽生,何面目以归?纵上免之不杀,吾於心无愧乎?”白起本来也不忍杀死这位魏国老将,不惜亲自前去劝降。被初出茅庐的白起打败,公孙喜本来就羞愧难当,如今又看到白起来劝降,他觉得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于是愤怒的地骂道:“竖子,何谓降也!魏持戟百万,今虽败,犹有甲兵数十万。魏王聪颖,治下谋臣良将不可胜数。汝辈庸才,岂能敌邪!”白起见公孙喜如此反应,不由得“怒而杀之”!
名将陨落
伊阙之战以后,魏国最后的魏武卒精锐损失殆尽,再也无法阻挡秦国的东出之势,而白起则一战成名,老将公孙喜就这样悲催的充当了他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