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为什么说蜀汉大臣谯周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蜀汉尚有一线生机,谯周却劝刘禅投降,他真实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谯周在三国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独特就是在蜀汉的历史上,是一个开启之臣,又是一个结束之臣。他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劝说刘璋投降了刘备,开启了蜀汉的进程。而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又劝说刘禅投降曹魏,终止了蜀汉的延续。这位老臣经历了蜀汉的全过程,并且成了劝降专业户。那么,他究竟有什么目的,要这样做呢?
一、谯周劝降。
在历史上的记载,谯周本身是一介大儒。他的专长是读书治学,并不过多干涉朝政。不过在蜀汉的历史上,他却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因为他的两次劝降,对蜀汉造成了深远影响。这是因为他虽然无意名利,却因为远见卓识受到大家的认同。在关键的时候,大家都想要听取他的意见。
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刘璋与刘备作战屡战屡败。到了战争的后期,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领的援军打破刘璋军的封锁,夺取了各地的政权。刘璋束手无策,只能独守成都孤城,等待张鲁援军的到来。
可是让刘璋没有想到的是,张鲁援军的首领马超却投降了刘备。刘备给马超增加军队,让他率领来到成都城下示威劝降。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谯周不惧危险,以天命所归为由,劝说刘璋投降。刘璋投降刘备后,谯周也成为刘备的开国功臣,得到了任用。
在曹魏发动灭蜀之战时,谯周再次粉墨登场。在这场战役中,由于姜维的指挥错误,以及双方实力的众寡悬殊,曹魏很快就夺取了汉中,与姜维的蜀军主力相持于剑阁。邓艾则抓住战机,偷渡阴平小道直插蜀汉的腹心。在绵竹之战中,邓艾歼灭了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兵锋直指成都。
当时的成都已经乱作一团,很多人员都弃城逃跑。蜀汉君臣商议下一步的行动时,大家都说不出好的主意。不过从刘禅君臣的本意来说,还想继续抵抗下去。群臣中只有谯周力排众议,劝说刘禅投降。谯周逐条批驳了刘禅君臣的想法,指出投降邓艾才是最好的出路。最终,刘禅采纳了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蜀汉也随之灭亡。
二、谯周劝降的理由。
谯周两次劝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敌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劝降的。他劝降刘璋的行动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刘璋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他困守孤城,手下的精兵强将都损失一空。而且刘璋又外无援军,根本没有结尾的指望。刘璋如果继续抵抗下去,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而谯周劝降刘禅就有几分勉强了。因为当时刘禅并没有陷入绝境,如果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还能够把抵抗进行下去。当时虽然绵竹失守,但是刘禅身边还有部分军队,而姜维的蜀军主力也尚存在,并且开始向成都进发。如果刘禅和姜维会合,还有一定的兵力可以维持。
而刘禅君臣商议出路,还有奔吴和逃奔南中两条出路。刘禅到最后,还是想选择逃往南中。可是这两条建议都被谯周否决了。他说投奔东吴就是承认了丢弃了蜀汉,向东吴投降。那么蜀汉灭亡,东吴也不会存在太久。到那个时候刘禅还得投降曹魏,与其遭受两次屈辱,还不如现在投降只受一次就够了。
至于说逃往南中这条出路,谯周认为那里虽然险阻,可以凭借抵抗一时。但是魏军实力强大,肯定会穷追猛打到底。同时南中的民众不会对刘禅那么忠心,如果发生民变,刘禅君臣凶多吉少。为了阻止刘禅逃奔南中,谯周甚至说出了如果刘禅一逃,就会遭到不测,连南中都不会到达的话来。
至于说有人提出异议,说邓艾已经稳操胜券,万一不接受刘禅的投降怎么办?谯周说为了昭示东吴做宣传,曹魏也会优待刘禅君臣。还说如果曹魏不优待刘禅,他自己会亲自去京都为刘禅争辩。就这样,刘禅接受了谯周的建议,向邓艾不战而降了。
三、谯周劝降的目的。
我们看谯周劝降刘禅的理由,就可以看出谯周色厉内荏的一面。他劝说刘禅投降,完全采取的就是虚言恐吓的手段。当时姜维的蜀军主力尚存,而且正在向成都挺进。谯周不是说建议整顿军马,与姜维联系,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而是完全忽视这一点,只顾劝刘禅投降。这使得姜维的军队在半路上接到刘禅让他们投降的诏书时,都气得拔刀砍石,大骂我们拼命来援,为什么他们反倒投降了!
其实,谯周对刘禅的劝降,只是抓住了朝中因为绵竹之战的损失,已经没有了坚决主战的大臣。而刘禅这个人生性懦弱,才会被谯周吓唬住。如果换一个刚强一些的君主,不但不会投降,反而会给谯周带来杀身之祸。从这方面来看,时候的形势并没有像谯周所说的那么黑暗,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至少当时姜维的蜀军主力尚存,如果他能够与刘禅会合,就可能给邓艾带来极大的威胁。如果不能击破邓艾,刘禅也可以从容地转移到南中。依据姜维在剑阁的战例,和魏军相持还是能够做得到的。再加上与东吴的交通要道也掌握在蜀军手中,还可能得到吴军的援助。如果刘禅决心继续抵抗,蜀汉还是能够延续一段时间的。
但是,谯周用空言恐吓打破了刘禅继续抵抗的决心。从这一点来看,谯周的劝降并不是完全出于对刘禅的关心。至于说他要亲自去京都为刘禅力争待遇,那更是无稽之谈了。谯周何许人也,他在曹魏有何影响,谁又会在乎他的意见。由此可见,这完全是谯周的空话。
谯周用尽一切手段,去恐吓刘璋、刘禅投降,其实最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快结束战争,减少对蜀中的破坏。刘璋、刘禅之所以会征求谯周的意见,最根本的原因是谯周并不是仅仅一个人,他的背后还站着益州本土的这些土著。谯周的意见就是他们的意见,他们借谯周之口,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不再支持刘璋、刘禅的政权,要投奔新的主人。
在刘璋和蜀汉的政权中,这批益州土著人员是一批不得志的人员。在两个政权中,都没有得到重用。刘璋和蜀汉政权的当权者,主要都是些外来人员。而益州本土的人员,主要是为这些人服务的。因此,他们对这些政权没有多少感情,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上。
因此,一旦这个跟他们没有多少感情的政权发生危难的时候,他们就会审时度势,寻找最佳的出路。劝说自己的君主投降,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为了恐吓刘禅,谯周甚至说出了一旦刘禅南逃,就会被暴民袭击,不会逃到南中的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谯周背后的势力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刘禅不听从谯周的建议,他们就会以武力挟持刘禅,去向曹魏投降。
因此,谯周的态度实际上表明了益州土著的态度,他们不再支持刘禅的政权,要求刘禅放弃抵抗,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战争的损失。至于说蜀汉政权所一直宣扬的匡扶汉室的主张,早就被他们遗忘了。刘禅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大势已去,也只好束手求降了。
结语:
谯周作为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儒,却两次参与到蜀汉的兴废中去。他先是劝说刘璋投降刘备,成为蜀汉的开国功臣。后来他又劝说刘禅投降,结束了蜀汉政权。为了劝刘禅投降,他采取了各种手段,甚至包括恐吓欺骗的手段,才让刘禅放弃了抵抗。
从事后谯周的表现,他多次推脱曹魏的封赏,表明他不是为了卖主求荣。谯周劝降是因为他不仅仅代表一个人,他的身后还有整个益州的土著势力。这些土著势力由于遭受长期的压制,对蜀汉政权没有多少感情。他们不关心蜀汉的成败,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不被影响。谯周代表他们向刘禅表明了不再支持蜀汉政权的立场,终于迫使刘禅接受了投降的主张。
其实谯周的企图旁人看得很清楚,蜀汉灭亡后,曹魏褒奖他有保全蜀国不被破坏的功劳。这才是谯周劝降的真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