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貌双全的贺双卿,为何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了?

贺双卿,江苏金坛人,清代女诗人,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人,初名卿卿,一名庄青,字秋碧,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1715年金秋时节,江苏金坛四屏山下,一户姓贺的农家小院里,传来了一阵婴儿落草的啼哭声。这是贺家的第二个女孩子,所以就起名叫双卿。

小双卿十分乖巧,很少哭闹,常常瞪着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在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她似乎知道家境贫寒,父母整日为生计奔忙,无心多关照自己,于是乖乖地生长着。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小双卿就会走路,会说话了。别看小双卿整日皱着眉头,平常不爱吱声,但只要你一问她啥,她都会说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让人吃惊才多大点的孩子,竟能说出这么成熟老道的话来。

小双卿的舅舅,在镇上学馆做杂役,没人看管的小双卿,常常跑到舅舅那里去玩耍。一来二去的,她就对读书识字产生了兴趣。刚开始的时候,站在窗外偷听。有次学馆先生提问,满屋子学生没一个人举手,小双卿看着干着急,一不小心,张口就说出了答案。

学馆先生大吃一惊,寻着声音走出来一看,见是个还没有书桌高的小女孩,居然有这么高的悟性,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书馆先生就破例让小双卿进屋听课。小双卿高兴地给书馆先生磕了三个响头,走进屋里坐到书桌旁,就开始了她的旁听生涯。

一晃,三年过去了,小双卿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还学会了吟诗作对。每逢书馆先生出上联,小双卿连寻思都不用寻思,脱口就能对出下联。学馆先生常常抚摸着小双卿的头叹息,说可惜了这小女孩,要是个男孩,将来参加科考就有前途了。

此时的小双卿,已经十岁了。贺妈妈认为姑娘大了,整日在外面跑来跑去的,以后再不好嫁人。于是就不准小双卿再去学馆了,将她关在家里学针线女红,帮助自己做家务。

小双卿人在家里,可心还在学馆。她央求舅舅给她买来笔墨纸砚,一有空闲,就坐在桌边写诗作文。还请舅舅把她的习作带到书馆,请先生批改指正。先生暗暗称奇,这小女孩也太有天赋了,只听了三年课程,就赶上别人学了半辈子的水平了,简直是不得了,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遇到过这么聪明的学生。

转眼,贺双卿到了豆蔻年华,不但出落得亭亭玉立,而且善诗能文,往乡村丫头堆里一站,鹤立鸡群的风采挡也挡不住。贺妈妈心里喜滋滋的,总觉得女儿不愁找不到好婆家。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双卿父亲贺弥高因一场意外仓促离世。双卿由叔父做主,以三石谷子作为聘礼,嫁给了金坛绡山村周大旺。周大旺体壮如牛,脾气火爆,与贺双卿的性情柔顺,才学俊逸,形成了一目了然的强烈反差。洞房花烛夜,贺双卿望着眼前这位陌生的丈夫,她感觉自己被不可琢磨的命运,无情地拋到了荒郊野外,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未来在等待着她。

新婚燕尔,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周大旺,对贺双卿还算怜爱。谁知好景不长,婆母杨氏是个胡搅蛮缠的女人,年轻守寡,一个人拉扯大了儿子,她见儿媳进门,儿子竟一头迷了进去。她把所有的邪火,都发到了贺双卿头上。没事找事,鸡蛋里挑骨头,打骂贺双卿。

老实巴交的周大旺,从小就被母亲给管怕了。母亲说一,他不敢说二。杨氏老在儿子面前说贺双卿的坏话,时间长了,周大旺也认为媳妇做的不好,惹他娘生气了,他对贺双卿的爱怜也就越来越少了。

贺双卿日日在婆母的压制下生活。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磨米等杂活,都落到了她的头上。她原本就瘦瘦弱弱的,在娘家当姑娘的时候,也很少干这些重活。冷不丁要应付这么多家务活,让她常常焦头烂额,力不从心。

杨氏掐着腰,站在一旁,非但不帮忙,还指指点点,横挑鼻子,竖挑眼。嫌她手脚太慢,这里不是,那里不对。

贺双卿作为女人,受到委屈的时候,总想向丈夫倾诉,以求能得到些许安慰。

丈夫听信母亲的编排,也认为贺双卿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除了吃饭,干啥都费劲。就站在杨氏一边,斥责贺双卿。

贺双卿爱干净,即使荆衩布裙,她也洗得干干净净的。可周大旺却是邋遢大王,头也不梳,脚也不洗,让他去洗洗,他就急眼。一身酸臭味,熏得贺双卿直想呕。贺双卿无奈,只好请来一张观音图像,贴在墙上,每日早晚各拜一次。希望周大旺慢慢能有所改变。可周大旺还是周大旺,依然粗俗鲁莽,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

贺双卿是秀才遇见兵,有理也说不清。既然无处诉苦,贺双卿就把满腹苦楚,倾泻到了纸笔上。一首首含泪滴血的诗篇,就在这寒酸不堪的农家小院诞生了。

有一天,贺双卿洗完一盆衣服,又喂完猪鸡,刚想坐下来休息一会。杨氏一眼瞥见了,又咋咋呼呼地吼叫开了,要贺双卿去把那箩谷子给磨了。

好不容易磨完谷子,又到了做午饭时间,贺双卿来不及歇口气,就得下厨房去煮粥。因不小心碰翻了木盆,里面的米洒了出来。杨氏冲上去,不容分说,一把抓住贺双卿的耳环用力一扯,把她的耳垂撕裂开来,鲜血流满了肩头。

丈夫和婆婆的欺凌,在逐日消损着贺双卿的花容玉颜,却磨不尽她的锦思花情。从娘家带来的纸用尽了,双卿便在芦叶、竹叶、桂叶和破布残片上写。笔尖磨突了,她就用白粉和炭棒代替。不幸的遭际,使双卿常常想起婚前的美好时光,虽然清苦,可拥有人世间最宝贵的亲情。美好的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再也无法倒流回到从前,双卿只有靠着这点点回忆,来慰籍着饱经创伤的心灵。

杨氏多次淫威大发,将双卿的笔折断,将她的诗稿扔进灶坑烧毁。可无论如何,也遏止不了双卿写诗的激情。双卿不想给后人留下什么传世之作,甚至有意不让诗词留存于世。她写诗作词的唯一目的,就是想给枯萎的生命,增添一抹亮色。双卿的诗作,抒发的基本上是对个人生活不幸的感叹,浸透着浓郁的压抑情绪和伤感的情调。

1733年,对贺双卿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头。这一年,她结识了清朝著名才子史震林。史震林应姑父薛埠绡山人张修园之邀,到此来给表弟作辅导陪读。贺双卿端着竹簸萁出门倒脏物时,差点与史震林撞了个满怀。贺双卿赶紧赔礼道歉,史震林赶紧摆手说没关系。

史震林非常惊奇,在此穷乡僻壤,居然有如此天仙般的人物。再看她倒到地上的脏物,竟是写在树叶上的一首首诗词。

史震林经多方打听,方知贺双卿的身世,他非常同情。后来又把那些树叶拿回去一读,更是敬佩至极。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钦佩史震林的为人,不由得诗词唱和。一来二去,两人心里就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但也都偷偷地藏在心里,始终没有越雷池半步。

羁留绡山的日子 ,史震林着意收集贺双卿的诗词,读着这些凄恻动人,才思超绝的作品,他不由得被深深震撼到了。一个如此才貌双全的奇女子,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史震林把这个苦命才女的遭遇,写进了他的《西青散记》中,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女才子。

《西青散记》以双卿所吟诗词为主线,串联了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贺双卿这位绝代佳人的才高、色美、情幽、境苦、德贞以及她凄惨悲凉的命运。从而使这位清代杰出女词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长留人间。

后来,史震林不得不离开绡山,他要去京城赶考。临走前,他想见贺双卿一面,却因贺双卿患上了疟疾,而没有见上。

贺双卿的疟疾越来越重,忽冷忽热。周大旺没钱给她医治,杨氏也天天指桑骂槐,不给她做饭吃。好在邻居家韩西可怜贺双卿,经常做一些饭食送过来,一口一口喂给她。见她衣服脏了,帮她清洗。

可惜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韩西要出嫁离开这里了。那天,她俩抱在一起,痛哭了一下午。贺双卿知道,此一别,可能等韩西再回来时,就见不到自己了,她撕下一截衣襟,用墨水写了一首《春从天上来》饷耕:

紫陌春清,漫额裹春纱,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春田步步春生。记那年春好,向春燕,说破春情。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春水……

贺双卿写好后,交给韩西,哭着告诉她,我若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你看到这首词,就如同看到了我一样。

韩西怀揣着这首诗出嫁了,此一别,真的成了永别。

没多久,贺双卿就香消玉殒了,死时还不到二十三岁。周家实在是太穷了,抑或舍不得几个铜板,反正贺双卿是被一领苇席卷出去的,草草的葬在了一个荒草甸子上。陪伴她的,除了几朵寂寞的小花,再无别的东西。

1738年,当史震林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再次来到绡山时,贺双卿坟头上的青草,已长到一人多高了。

贺双卿堪称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天赋,最有才华的女词人。后人称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称“清代李清照”。虽评价甚高,可也实至名归。只是她出身之贫寒,身世之悲凉,世所罕见。

最难能可贵的是,贺双卿在遭受如此不幸命运的摧残时,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在艰难中拿起纸笔,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她的诗情在艰苦困厄中,越磨越显出色,透出一种别样的艳丽。闪烁着震撼人心的凄美,为中华词坛增添了一份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