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培训填满学生假期、语数外成标配,谁在寒假兜售教育焦虑
现有学校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很多家长心态失衡,在不能进入更好的学校之前,只能通过报名参加课外辅导班来缩小孩子的考分差距。可见,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培训火爆的外部条件,学生评价体系单一则是培训火爆的内部根本性原因
在线教育企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基本无望,它们纷纷将眼光投射到新的增长点——素质教育的培训业务。“体育提分、美育进中考”等素质教育新政又成为在线教育机构瞄准的新增长点,但同时也存在被应试裹挟的隐忧
要想解决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应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改进教育管理,改善教育内容
1月7日至8日,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其中一项重要议题便是——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会议提出,重点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虚假广告等不良行为。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提出要求。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多点零星暴发,2021年寒假在很多地区提早开始了。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与提前进入寒假相伴而来的是,学生们也提早被家长安排了各种校外培训课程。在学生群体特别是城市学生群体中,语数外三科校外培训已成为“标配”。
而早在5年前,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就披露,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
在年年喊减负的大背景下,学生何时才能摆脱被众多课外班“加身”的命运?
疫情影响寒假提前放假,课外培训填满学生假期
元旦前后,北京市民苏萍就开始为提前放寒假的女儿挑选线上课程。她现在的报课原则是不囤课(不一次性购买很多课程),因为不少线上培训机构在做大后会不断扩张,教学质量无法完全保证。
一周10节课,每天至少两节课,每堂课30分钟;两家机构的数学培训每周三节,分别侧重培养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线上一对一外教练习口语;线上英文绘本阅读;其余是学习语文拼音——这是苏萍给她5岁半的女儿安排的线上课程。
为了找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苏萍加入了4个“鸡娃群”,4位群主主要做线上课程营销。据苏萍介绍,现在这4个“鸡娃群”的主旨都是“千万不能报线下,危险”,线上课程也因此受到家长的青睐和认可。
苏萍在整体比较了各类线上课程后发现,在线教育如今已经拥有多种不同的切分维度。根据学习主题,可以分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类。儿童英语以及近年来开始流行的少儿编程均属于前者,严格遵照公立教育体系“课纲”展开;中小学知识点和解题培训,则针对应试教育场景。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选择适合孩子的课程。孩子的时间很宝贵,浪费不得。”苏萍说。
经苏萍引荐,记者注意到,就连儿童体能培训等户外课程都有了线上录播课程,甚至还有一对一的直播体能课。
实际上,并非只有低龄学生青睐线上课程。
北京市民成浩近日已经给12岁的女儿制定了寒假计划,其中的线上课程包括某英语阅读营的线上体系课、初一数学以及PET考试冲刺班。
北京市民杨斌的儿子正在读七年级,这个寒假,他的儿子每周只有一天是空闲的。
“自从给孩子报课外班以来,我的一年就开始跟着培训班的春季、暑期、秋季、寒假4个交钱季来划分了。课时费每个小时350元,一次两个小时,一季大概15次课,仅一科就是1万元。一年4次,钱就这样被培训班收割完了。”杨斌说。
多数家长存在教育焦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苏萍、成浩们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家长您太大意了,您要知道课外班如果没在培养您的孩子,那么就一定在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是校外培训机构常用的营销“鸡汤”。
在自己的孩子就读四年级时,杨斌站在别人介绍的培训机构门口,听到了营销人员的“鸡汤”,这句话也让杨斌“恍然大悟”。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奋斗史,这个过程让他们知道竞争的滋味,也理解竞争的残酷。课外辅导班老师抛出的那句“鸡汤”,勾起了杨斌的回忆和斗志,“我并不期望儿子能有多大的成就,但是至少别低于我们现在已有的水准,不能再掉下去”。
很多家长跟杨斌抱有类似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努力跨进的“门槛”,并不保证让孩子“进入”,而是决定着孩子是不是被“排除”。
“没有因为疫情而减少孩子寒假培训班的数量。”北京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爸爸告诉记者,孩子报了数学、英语、古筝和篮球,其中有些已经上了两三年。
2018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焦虑”或“比较焦虑”,仅有6%不焦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将孩子送进辅导班已成为多数家长的选择。
《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中国家长平均每天护送辅导孩子学习的时间为1.5小时,陪伴照料孩子生活的时间为3.1小时。“陪娃”已成为除睡觉休息、就业工作、家庭生产经营工作、学习培训外的第五大时间支配项目。
当把上述数据落到14岁的北京初三学生晓婧身上时,她的状态是:“从上小学六年级开始,我没有度过一个没有课外班的周末和寒暑假”“我上过的课有很多种,有线下班课、线上班课、线下一对三、线下一对一、线上一对一”……
教培机构瞄准素质教育,警惕应试裹挟反增负担
教育焦虑刺激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早在5年前,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披露,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8000亿元。
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教育领域进入“冰火两重天”:在线学习在外力冲击下迅速普及;线下教培行业遭受重击。
伴随而来的是在线教育打响了比往年更为激烈的“烧钱”抢生源大战。据苏萍介绍,她把能退的线下培训机构都退了,比如声乐舞蹈还有线下英语课。原因很简单,担心线下培训机构跑路。
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随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扩大,线下教培机构频频“爆雷”,部分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失联”,家长、学员损失惨重。长久以来,在教培机构自由生长的大环境中,缺乏监管的预付款机制无法提供有效预警,更为“跑路”埋下了导火索。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发布的《疫情期间培训教育行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超过90%的机构表示疫情对经营造成较大影响,其中面临倒闭危机的占29%,经营停顿的占36.6%,勉强维持的占25.4%。大部分线下机构都面临困境。79%的机构表示账上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以内,8%的机构甚至只能维持半个月以内。韦博英语、优胜教育、学霸君等一批非头部企业相继关停和倒闭。
不过,在线下教培入冬的同时,资本却热逐在线教育,2020年以来陆续涌现高额融资。在线教育被不断催热,头部机构持续加码“烧钱”获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4.23亿,在全国人群中的渗透率达30%,倒逼教育机构在教师、教研等相关能力方面的适应与提升。
不少教育机构纷纷在疫情期间推出免费公益课,打造企业形象和口碑,获取更多客源。不少机构负责人表示,线上引流线下变现,是未来运营的一种渠道。
苏萍告诉记者,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但凡有4岁以上孩子的家庭,基本每个月甚至每半个月就会发送线上课程的专属海报。如果有朋友根据这个专属海报的二维码申请试听,那么她就至少可获赠两节以上的课;如果成功报名,可获赠10节课;即使没有人申请,只要分享这张海报,也能获得一节赠课。
“今年寒假,校外培训的热度不会减。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之后,不少家长就开始行动了,为孩子报了校外辅导寒假班。”某教育培训学校负责人表示,与去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在选择寒假班时,家长们不得不在线上和线下辅导班中选择,“如今,实力雄厚的培训机构都增开了线上课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上和线下教育的激烈竞争之下,教培机构新一轮的争夺仍未脱离应试化教育的牵绊。学习方式转化同样带来了学生和家长焦虑、数字环境下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
在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在线教育企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基本无望,它们纷纷将眼光投射到新的增长点——素质教育的培训业务。“体育提分、美育进中考”等素质教育新政又成为在线教育机构瞄准的新增长点,但同时也存在被应试裹挟的隐忧。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学校的体育中考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然而,这些规定被部分学者视为“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倒逼素质教育,恐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有校长指出,目前新政落地细节尚不明晰,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初衷的政策,需警惕“在功利化的方向上愈演愈烈”。校内校外应通力合作,培养学生对艺体兴趣技能和人文素养。
学生家长需求旺盛校外培训“去火”也难
对话人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程平源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评价模式标准过于单一,追求分数争相参加培训
记者: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要加大力度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培训机构都有问题,但是从整体而言,校外培训机构的弊端已经显现,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
程平源:中国的教育受制于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教育资本化,而教育资源又受制于国家,国家掌握着评价体系,两者之间就产生了深刻的机制。
储朝晖:现有学校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很多家长心态失衡,在不能进入更好的学校之前,只能通过报名参加课外辅导班来缩小孩子的考分差距。可见,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培训火爆的外部条件,学生评价体系单一则是培训火爆的内部根本性原因。简而言之,教育的评价权力过度集中,评价模式和标准过于单一,对学生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导致家长片面追求分数,争相送孩子去培训机构提高成绩。
记者: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里,学生在考试中考取更高的分数方能获得更高评价,而实现考高分的途径除了就读学校的正常学习,就是参加校外培训。在近年来的大力整顿下,校外培训机构是否有了良性发展?
储朝晖:整顿有一些成效,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培训机构仍然大量存在,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仍然存在。
程平源:还是存在大量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是一个为了提高学生分数的代工厂,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干扰,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从家长角度来看,校外培训给家长带来了无穷的负担,经济负担、时间成本等。对学生来说,学生会感到辛苦吃力,对学生的精力、智力、身体等各个方面都是一种压榨,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发展过程有着破坏性影响。同时,孩子受到家长的压迫,会造成家庭冲突,导致家庭悲剧,破坏家庭教育等。
谈到良性发展,可以从几个层次来讲。第一个层次,整治主体是谁?发现问题,整治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整治主体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整治手段。教育自身有规律,用行政手段干预教育是否可行。
记者:在分数比拼激烈的情况下,正常的学校教学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效率上都难以满足学生与家长提高分数的需求,于是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倚重校外培训,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沉重的超纲教、超前学、应试抢跑等乱象就自然产生了。同时,我们注意到,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加紧推进,但超期收费、虚假宣传、卷钱跑路等问题仍时有发生。
程平源:超期收费、虚假宣传、卷钱跑路等问题不是教育问题。校外培训机构目的是盈利,只要是为了盈利,自然要遵从市场运作规律,更多的是公司行为,是一种经济规律。
那么,学校教育和培训教育机构是否可以和平共处?是可以的。以美国为例,正常的现代教育,学校可以完成国家的教育目标,教育资源足够充足,学校提供资源,个人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去上更好的学校。
储朝晖: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包括校外培训机构目标单一、手段简单,没有从人的发展、家庭的承受能力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事实上他们做的工作很简单,沿用教学大纲进行简单复制,目的就是提高考试分数,不利于社会创新发展。
要想解决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应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评价体系,改进教育管理,改善教育内容。学校的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对学生的发展更好,校外培训机构就不会“野蛮生长”。从教育内部解决问题一直是缓慢的,使得校外培训行业长盛不衰,但具体到某一个校外培训机构来说是速生速灭的。因为市场需求存在,所以校外培训机构给自己的定位也是短期功利的,他们的期望就是能抓一把是一把。
深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遵从教育规律选拔人才
记者: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构建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总体制度框架。两年来,教育部推动培训机构逐一依标整改,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推行黑白名单制度,并开展了线上培训机构备案审查。两年过去了,长效监管机制是否建立?黑白名单制度的作用几何?
程平源:这个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谁来监管的问题。只要监管是自上而下的监管,都是有很多漏洞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是行不通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如果是自下而上的监管,比如家长监管、全社会监管、新闻监管等全方位多元化的监管,那整个生态就会越来越好。黑白名单制度可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是长期来看仍然会产生许多衍生问题,实际作用一般。因此,治理模式需要多元个性化。
储朝晖:目前没有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近期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个方案也是对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回应。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监管,而是解决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
黑白名单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是有作用的。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只是从外部采取了一些措施,而内在问题仍未解决,实际上校外培训机构依然大量存在,培训机构恶性事件仍然存在。可以做些工作,但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记者:未来如何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校外培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程平源:第一,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按照教育规律选拔人才,不能一考定终身,建立多元智能、公开透明的制度。选拔真正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专家型人才。
第二,有关部门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不能鼓励开办校外培训机构,不能将其看作提升经济发展的战略,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
第三,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造成校外培训机构泛滥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利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就能够解决,归根到底是社会治理问题。
储朝晖:第一,从制度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采取分级分类、多个评价主体参与、多个评价标准共同发展等措施,把单一的评价体系变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第二,采取刚性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比如,北京市出台了校长轮岗制度,硬件设施配齐了,各个学校水平不相上下,此时要在软件上,也就是促进学校在管理、教学、教师培训等方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