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表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套知识和文化体系。
划分的依据是太阳沿黄经运行的度数,把黄道360度圆周划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度为一个节气,全年共二十四个节气,每月有一“节”一“气”,“节”为一月之始,“气”为一月之终,通称“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以及把握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不仅对农业生产而言不可或缺,而且也深刻影响到古人的衣食住行乃至文化观念等方方面面。
二十四节气表
按公元月日计算
春季 |
立 春 2月3—5日交节 |
雨 水 2月18—21日交节 |
惊 蛰 3月5—7日交节 |
春 分 3月20—22日交节 |
清 明 4月4—6日交节 |
谷 雨 4月19—21日交节 |
|
夏季 |
立 夏 5月5—7日交节 |
小 满 5月20—22日交节 |
芒 种 6月5—7日交节 |
夏 至 6月21—22日交节 |
小 暑 7月6—8日交节 |
大 暑 7月22—24日交节 |
|
秋季 |
立 秋 8月7—9日交节 |
处 暑 8月22—24日交节 |
白 露 9月7—9日交节 |
秋 分 9月22—24日交节 |
寒 露 10月8—9日交节 |
霜 降 10月23—24日交节 |
|
冬季 |
立 冬 11月7—8日交节 |
小 雪 1 1月22—23日交节 |
大 雪 12月6—8日交节 |
冬 至 12月21—23日交节 |
小 寒 1月5—7日交节 |
大 寒 1月20—21日交节 |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注解:廿:读niàn,二十。
二十四节气表介绍
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华夏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民族传统历法(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其月份日期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节气,最终形成了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也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节气含义
1.立春
农历 正月初一前后(公历2月3-5日)
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2.雨水
农历 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初候:獭祭鱼,二候:候雁北,三候:草木萌动。
3.惊蛰
农历 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7日)
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初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4.春分
农历 二月十五前后(公历3月20-22日)
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5.清明
农历 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三候:虹始见。
6.谷雨
农历 三月十五前后(公历4月19-21日)
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7.立夏
农历 四月初一前后(公历5月5-7日)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8.小满
农历 四月十五前后(公历5月20-22日)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9.芒种
农历 五月初一前后(公历6月5-7日)
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初候:螳螂生,二候:鹃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10.夏至
农历 五月十五前后(公历6月21-22日)
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昼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11.小暑
农历 六月初一前后(公历7月6-8日)
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蜂居壁,三候:鹰始挚。
12.大暑
农历 六月十五前后(公历7月22-24日)
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行时。
13.立秋
农历 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
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14.处暑
农历 七月十五前后(公历8月22-24日)
“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15.白露
农历 八月初一前后(公历9月7-9日)
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初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16.秋分
农历 八月十五前后(公历9月22-24日)
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初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17.寒露
农历 九月初一前后(公历10月8-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花。
18.霜降
农历 九月十五前后(公历10月23-24日)
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初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19.立冬
农历 十月初一前后(公历11月6-8日)
冬季开始。
初候:水始冻,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20.小雪
农历 十月十五前后(公历11月21-23日)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21.大雪
农历 十一月初一前后(公历12月6-8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初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22.冬至
农历 十一月十五前后(公历12月21-23日)
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昼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初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
23.小寒
农历 十二月初一前后(公历1月5-7日)
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初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雊。
24.大寒
农历 十二月十五前后(公历1月20-21日)
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初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在早期,节气只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随着人们的社会发展,就有了24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