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侯”青铜器等两百件古文物,一睹齐文化风采

“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呈现齐文化腹心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近200件(组)文物精品,力图让观众对海岱之间的齐地文化面貌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这是继“江口沉银”“礼出东方”“古蜀华章”“大唐风华”“汉世雄风”等展览之后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地方兄弟文化、文博单位之间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一睹齐地文化的独特风采

此次展览以齐文化腹心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精品文物为主体,以时代演进为脉络,从文化源起、演变、交流、互动的动态视角考察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渊源、脉络及其时代和区域特色,力图让观众对海岱之间的齐地文化面貌有更加全面、直观、具体、深入的了解。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自古以来,中国古代文明即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源于东方并在传承东夷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齐文化,至商周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面貌,秦汉以后深度融入中华主流文明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开幕 摄影:余冠辰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汇集的近200件(组)文物精品,大多出土于临淄齐故城及其周边,还包括高青、临朐、海阳等地的重要考古发现,堪称山东地区最能代表齐文化特色和发展水平的代表性考古遗物。其中,高青陈庄遗址是近年西周考古取得的突破性重要发现,出土的“丰”青铜鼎等带有“齐公”“祖甲”“齐师”等铭文的青铜礼器,对于研究齐国早期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厅现场

“齐侯”青铜甗则是为数不多的带有“齐侯”铭文的礼器之一。临淄齐故城是古代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临淄周边的高级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数量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公子土斧”青铜壶、“国子”青铜鼎、“高子”青铜戈等珍贵文物揭示了齐国世家大族参政、主政的历史细节;“齐叔姬”青铜盘、“郾王”青铜剑、“吴王夫差”青铜剑等则是齐国与周边邦国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物证;大武齐王汉墓、稷山汉墓出土的鎏金青铜熏炉、鎏金青铜编钟等则让我们有机会一睹西汉时期齐地文化的独特风采。

展品细节,摄影:范立

时代发展下的齐地文化演变

展览以时代发展和齐地文化演变为主线,整个展览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多源同流

此单元介绍自新石器时代至商、西周时期的齐地考古学文化面貌,个别文物的时代可晚至春秋早期,重点展示齐地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存在的交流、互动。本单元重点文物有高青陈庄遗址出土的“丰”青铜鼎、“丰”青铜甗等带有“齐公”“祖甲”“齐师”铭文的八件青铜礼器,它们是近年来揭示齐国早期历史的突破性考古发现。此外,“齐侯”青铜甗则是为数不多的带有“齐侯”铭文的礼器之一。

齐侯甗

自远古时代以来,鲁北地区的夷人部族在东方大地上孕育了悠久灿烂且特色鲜明的海岱文明。中原文明与齐地的海岱文明之间一直存在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联系。夏王朝建立后,齐地的东夷部族曾一度宾服于夏,夏的政治势力也曾抵达东夷腹地。商人灭夏后,加强了对东夷地区的控制,尤其薄姑、逢、奄等古国所在的淄水流域与商王朝交往甚密,出现了东夷文化与商文化初步融合的迹象。商周之际,姬周部族和齐太公所属的姜炎部族也都直接受到商文化浸润,文化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武王灭商后,齐太公等姜炎贵族被分封到山东,齐文化正式诞生,开启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新的融汇历程。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讲,先秦时期的齐文化融合了我国早期东夷、姜炎、商、周等多个时期、多种族群的文化元素,它本身即是一个多元复合体;从地域文化角度讲,齐文化融合了滨海文化和内陆文化的特点;从经济模式角度讲,齐文化兼具农耕文化、畜牧文化、渔牧文化、工商文化之所长。总而言之,西周时期的齐国立足于殷商故地,在周文化的主导之下,以东夷文化为基础进而融汇各种文化元素,终于孕育出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的齐文化。

第二单元 :竞争称雄

此单元主要结合出土文物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历史文化来介绍春秋战国时期齐地的文化面貌及其特色,重点突出齐都临淄、世家大族、邦国关系、历史拐点、礼仪变革等特色性、关键性的主题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文物有“公子土斧”青铜壶、“国子”鼎、“齐叔姬”青铜盘、“郾王”青铜剑、“吴王夫差”青铜剑,以及淄江花园出土的一系列青铜礼器,它们是见证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内政、外交等历史文化事件的重要物证。

“公子土斧”青铜壶

自齐国受封建国开始,齐文化就被赋予锐意革新的精神内核。太公建国后,政治上“尊贤尚功”,文化上“因其俗,简其礼”,经济上则“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不仅巩固了政权基础,并开创性地完成了对夷俗和周礼的初步改造,一举奠定了齐文化开放务实、变革求新的精神格局。

“郾王”青铜剑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变革、转型时期之一。周平王东迁,开启了春秋战国的时代大幕,中国古代历史自此进入诸侯群起、霸权迭兴的新阶段。动荡失序的政治格局给各诸侯国带来激烈的竞争,大国争霸,小国图存。齐国数位君主都曾主动变法图强,使齐国长期跻身于大国之列。春秋早中期,齐桓公任用管仲等贤臣,实行“四民分业”“官山海”“相地而衰征”等政策,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令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田氏代齐后,齐国依然保持着强国地位。齐威王整顿吏治,严罚重赏,选贤任能,广开言路,齐国一度“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宣王、湣王时期,齐国进入战国史上的盛世,文化影响力也极盛于一时。伴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发生了诸多显著变化。齐国青铜礼器在器类、器型、纹饰方面均呈现出不少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第三单元:融归一统

此单元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齐地郡国文化,重点突出齐文化逐渐融入秦汉统一王朝并最终演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过程和趋势。本单元的重点文物有大武齐王汉墓陪葬坑出土的青铜鼎、鎏金青铜熏炉、鎏金青铜弩机等文物,以及稷山汉墓发现的鎏金青铜豆、鎏金青铜编钟等,让人们有机会一睹西汉时期的齐国物质文化面貌。

“木兰”银豆

秦汉时期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秦汉王朝建立后,破除了可能阻碍区域文化交流的政治壁垒,为多元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所灭,其地尽归于秦;汉承秦制后,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随着齐国政权的灭亡,齐国旧地沦为大一统王朝的郡、国属地,甚至被分割为数个封国。齐文化丧失了强有力的政权支持和相对稳定的疆界屏障,这意味着邦国政治意义上的齐文化遭到颠覆和终结。然而,社会及族群意义上的齐文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继续保持着异常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鎏金青铜熏炉

实现大一统的秦汉中央王朝逐渐融合了此前流行于各地的种种区域文化,使之成为波及全国的统一的思想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积淀数千年的齐文化早已超越邦国形态,演化为一系列优秀的思想文化基因,为大一统格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生作出了卓越贡献,对秦汉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一条汇纳百川的文化长河,奔流不息,泽被后世。

据悉,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淄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展览为期近3个月。

(本文综合自弘博网、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