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造就了不平凡的路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陕北插队生活的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吗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而就在这篇文章中,习总书记提到了同样是因为这种苦难生活磨炼,成为平凡的世界里一个不平凡的人的作家路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路遥这位英雄的作家,这个内心充满激情的诗人,离开这个他深情地爱着的世界,已经22个年头了。然而,路遥其人其文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淡忘。从2月26日开始,由路遥的长篇巨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正在热播,引发了观众广泛的关注,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随处可见有关电视剧播出的各种报道,路遥及其作品更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由此我联想到近两年出现的一系列路遥研究成果。201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重读路遥》(程光炜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张艳茜著);2014年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路遥纪事》(王刚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路遥传》(厚夫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丽的凋谢:路遥逝世二十二周年纪念文集》。这一独特现象的出现,足以说明路遥及其作品依然真实地活在读者的心中。
在大多数读者的心目中,路遥已经不单纯是一位作家,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一个让人崇敬的人,一个性格丰富而又复杂的人,这远非那些追奇逐怪而自命不凡者所能企及。越是走近路遥,你越是会感受到路遥其实比他的作品更精彩。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不平凡的路遥呢?答案只有两个字:苦难。
1 苦难的童年
与苦难相伴,是路遥的命运。
路遥是怀着一种受到伤害的心情走向人生、社会的。他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出生在一个陕北山区极端贫困的农民家庭,每天忍受着饥饿的煎熬。童年时最盼望的就是什么时间能吃一顿饱饭,冬天时脚上能穿一双鞋。路遥出生后的几年内,弟弟妹妹一个接一个出生,生活更加窘迫,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全家人只有一床被子,甚至到了懂得羞耻的年龄还穿不上一条裤子,完全是“叫花子”状态。
7岁时就被父母过继给距离家乡100公里的延川县叔父家,从王家堡到郭家沟这条漫长的山路上,洒下过路遥童年时代的泪水。经历了这条山路,使路遥一颗稚嫩的心开始负载人生苦难的重量,品味生存的艰窘与酸辛,同时,也滋生出一种刚毅的力量,主动承受各种苦难的磨砺。
2 饥饿的折磨
上小学和中学时的路遥,完全是在饥饿的残酷折磨中度过的。在延川城关小学上学时,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米面,只能在家里蒸一些菜叶加麸糠的干粮,带到学校在灶房热一下吃,属于“半灶生”。到了酷热的夏季,这种菜团子极易发霉变酸,但他舍不得丢,硬着头皮也要吃下去。吃饭时为了避免别的同学看见,就躲到墙角,闭住呼吸,伸长脖颈,几大口吞咽下去,再喝碗“熬锅水”就算一顿饭了。
上初中时,路遥所在的班级是尖子班,班上的同学大都是县城干部与职工的子弟,在鲜明的对比中,他一身破烂的衣服更显得寒碜。但最为可怕的仍然是饥饿的压迫。他交不起每月四五块钱的伙食费,有时甚至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吃不起。他时常饿得发晕,饿得发疯,饿得绝望,似乎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这种饥饿感是刻骨铭心的,在路遥身上缠绕了一生。路遥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咬紧牙关承受着来自生活的苦难,在对苦难的体验中阅读人生。对路遥来说,使他心灵破碎、不堪忍受的更是那些蔑视、冷嘲的眼光。这些眼光,使神经敏感的路遥经常陷于悲愤、孤独、忧郁与绝望之中,同时也更激发起超越对手的渴望与倔强,以捍卫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路遥对饥饿痛切的体验,使得他在作品中常常倾心尽力地描写痛彻胃腑的饥饿感和因吃饭问题引起的种种痛苦感受,并因此而获得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3 命运的戏弄
1966年夏,路遥在陕西省初中升中专考试中,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这意味着他走出了农门,从此彻底脱离农村这个苦海,成为国家干部。然而,命运总是无情地捉弄着这个饱受饥饿折磨却又志向高远的农家小子。“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全国所有大中专院校的招生无限期停止,所有毕业班留在原校就地闹革命,即使已经考取大中专院校也要返校参加劳动。沉浸在中考收获喜悦中的路遥彻底空喜一场,他又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了……
路遥随后就狂热地投入了“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在整整两年的革命狂欢与革命闹剧中,用自己的激情和热血,收获了一顶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乌纱帽。然而,这一切都是闹剧和游戏。他万万没想到,他倾注了满腔热情的那场政治运动,突然摇身一变,向他露出了残酷的嘴脸。政治和仕途上的挫折使他心灰意冷。他又变成一个不名一文的农民,怀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回到家乡。他整天沉默寡言,孤独苦闷,情绪极端沮丧,甚至感到了一种坠入深渊的绝望。
当作家回顾和审视“文化大革命”时,因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于苦难的感知,所以才能在《惊心动魄的一幕》中,对那段刚刚过去的历史苦难进行悲愤的倾诉和理性的思考。
4 苦涩的婚恋生活
路遥在小说中描写了那么多美丽而又温馨的爱情故事,但面对自己现实中的婚姻生活,他却有一种难言的苦衷与无奈。
路遥因积劳成疾,酿成大病,某种原因是由于家庭出了问题,“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路遥与妻子林达的婚姻,注定就是一场悲剧。就在路遥政治上碰得头破血流之时,文学这位美丽的缪斯女神却来照拂他了。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当时全延川县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但他却是农村一个赤贫如洗的家庭的养子。而林达具有北京大都市知识女性的一切特点。他们的爱情虽然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和思想共识,婚后也有过一段时间的温馨与甜蜜。但是,在漫长、琐碎的家庭生活中,两个人因城市与农村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的爱好、习性甚至饮食习惯等,难免要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在事业上,路遥更是一个工作狂,一旦投入沉重的精神劳动,就放弃了正常人的生活欲望,几乎完全忘却了在家庭生活中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所应尽的起码的责任。林达作为一位知识女性,固然希望路遥在事业上走向辉煌,并且为丈夫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作家而深感荣耀。但是,作为女性,更希望丈夫有一副随时可以依靠的肩膀,有一双温暖的手给予情感的安慰。但是,多年来,林达一个人非常疲惫地支撑着家庭,在令人羡慕的虚名之下,又有谁知道,她承受了多少孤独与凄凉,吞咽了多少苦涩与辛酸!路遥的性格中多少具有一些陕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随着地位的提高,也逐渐忽略了对妻子的关心与尊重,于是夫妻间的裂痕便日益扩大。平时两个人都非常克制,从不在别人面前指责对方,但从双方冷漠的眼光中,却能感觉到一股透入骨髓的寒意,这正是爱情开始走向死亡的征兆。就在路遥病重住院、即将告别人世前,妻子林达扶起病弱的路遥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
路遥是一个天生具有丰富感情的人,但他心灵深处强烈的感情要求和现实的感情亏欠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也许他只有写出那些温馨的亲情和爱情描写,才能慰藉他那焦灼的灵魂。
5 自虐式的创作
也许我们常人很难理解,路遥为什么家在西安,而写作偏偏跑到条件艰苦的陕北小县城,为什么明知晚上要加班,却不准备些食物,非得吃多少天前剩下的霉窝窝头,平时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根本不把自己的身体当一回事。当你了解了路遥其人后,你就会明白,他是把承受苦难和“刻意受苦受罪”视为理所当然。事实上,路遥对生活苦难的理解甚至到了一种病态的崇拜。在他身上,忍受苦难和制造苦难的冲动一样强烈。路遥有一句名言:对自己要残酷。他在文学创作中以一种清教徒的方式,抱定吃苦牺牲精神,甚至是以生命为赌注。
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查阅了小说所反映的十年间的各种报纸,工作量非常巨大,几乎是一种奴隶的机械性劳动。手指头被纸张磨出了血,只好改用手掌翻阅。整个写作过程都是一种牛马般的非人生活。在写作进入最紧张的时间,就连照一下太阳的闲暇都没有,我们正常人在阳光下生活,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写到第二部完稿时,路遥累得口吐鲜血。医院查出吐血的病因是十分可怕的,路遥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但路遥是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他隐瞒了病情,而且不让弟弟告诉任何人。当时的路遥在感情和经济方面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经常是一边流泪,一边写作,眼睛三天两头出毛病。过度的劳累和营养的匮乏,使他几乎无力坐起,只能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写。这时,他几乎不是用体力,而是完全凭借精神的力量在支撑着最后的工作。
6 永远的路遥
路遥一生的奋斗和心路历程,尤其是他终身未能摆脱的苦难,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部个人精神变迁史。可贵的是,路遥面对梦魇般纠缠着自己的苦难,并没有一味发出沉重的叹息,也没有喋喋不休地倾吐自己的愤懑、焦躁和阴郁。他没有在苦难的铁蹄下憔悴、呻吟与死亡,也没有茫然、麻木或走向虚无,而是清醒地面对苦难,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在艰难的挣扎中,仔细品味、体察人生苦难的丰富底蕴和幽远的况味。他不给颓丧和消沉以地位,不欣赏病态,而是赞扬百折不挠的追求和奋斗精神,赞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了爱,也充满了希望。可以说,路遥把希望留给文学,把绝望留给了自己,他的苦难经历成就了其个体精神生命的辉煌。因此,实际上苦难成为生活对于路遥的一份丰厚的馈赠,是留给路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成就一个作家最难得的思想与情感的操练。
路遥特别喜欢托马斯·曼的名言“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路遥在他所建构的艺术世界里,不仅浸透着对于苦难人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于苦难的哲学思考。他能够把自己个体生命所遭受的痛苦体验升华为对整个人类苦难的形而上的博大深邃的思考。这也许正是路遥及其作品的魅力之源吧!
路遥离去22年后,文学界、学术界、影视界再次掀起了一股路遥热,正是对路遥其人其文持久生命力的最好诠释。这一事实进一步印证了一个艺术真谛:现实人生的苦难是滋生文学艺术的土壤,没有苦难的天堂里是没有真正的文学艺术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路遥依然活着……